在迪拜偏远的Jebel区,温州女富豪陈华(化名)数千万拿下的地块还在,只不过现在仍是一片黄沙。
2007年年底,全球金融危机刚露出萌芽时,这位大胆的女商人受迪拜火热前景的蛊惑,将赌注压进了迪拜楼市,她原本期望靠不断走低的建材价格抄底,未料血本无归。
迪拜城处处可见的裸露工地讲述着类似的故事,它让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前景甚为担心,更警示着依靠同样模式发展的世界其他地方的政府和人们。
迪拜疯狂的楼市
过去的10年间,在迪拜投资房地产,仿如一场全民运动。
“2007年是最疯的时候。那一年,几乎每一天都有朋友上门,鼓动我去炒房。”阿英,浙江湖州人,2002年开始到迪拜做转口贸易,就是从国内发货到迪拜,然后经过这里,寻找中东和非洲的买主。
那时的迪拜楼市确实让人眼红,一套房子一个月时间,市价翻一倍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经常能看见一个人神色紧张地买了一栋别墅,几个月后笑嘻嘻拿着翻倍的钱从楼市出来。
显然,这样的故事经口口相传后,极具诱惑力,除去职业的炒房人,成千上万的商人将钱从传统经营行业取出,一头扎进了迪拜的楼市。类似印度商人撒下重金、豪取50栋别墅的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频频见诸报端。
“卖楼花”在迪拜大行其道。在这里,楼盘交易不需要预售许可证,只要看到图纸,就可以买卖。一般的情况下,投资者只需给开发商首付10%,其后3至5个月,视项目进度,再付5%至10%。
迪拜曾经火热的楼市中,不乏中国同胞的身影。其中最为有名的例子,便是温州商人胡宾以2800万美元的代价,拿下迪拜世界岛项目中的上海岛项目。
握着一张图纸,投资者随时可将房子转手。除了一点点户名转让手续费以外,没有任何税收。这样的低成本和高回报,吸引很多人从传统行业转入地产投机,从而进一步推动房价上扬。由于房市持续走高,房子买卖非常频繁。一栋房子从图纸到落成,短短的时间内,它可能已经“被更换”了几十个主人。
彼时,在迪拜房价飙升的速度可用疯狂来形容。各类债券、银行贷款等各种负债工具,默默支撑着这番繁荣景象。
迪拜政府对其显然知情,但它期望借助全球的力量来发展房地产,以带动经济的转型——石油工业在这个国家已是穷途末路,已探明的储量最多能开采到2015年。
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世界各国颇为流行的发展模式。只不过因为迪拜独特的金融环境,这一模式被极端表现。
相关资料显示,金融危机前,代表实体经济的石油产业只占迪拜GDP的6%,而代表虚拟经济的地产则占20%。对地产的过度依赖,让迪拜政府很快尝到苦果。
猝不及防的连锁反应
随着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断加深,之前一直沉醉在迪拜淘金的外资开始大规模出逃,由此引发了这个国家的危机。房地产市场低迷、银行放贷停滞、大型项目停工、大批工人失业和油价低迷,一系列连锁反应,让迪拜人猝不及防。
迪拜经济膨胀的经济泡沫还是破灭。迪拜楼价目前已自2008年高位急跌一半,相关机构预测还会再跌30%,这对深套其中的炒房人而言,无疑于雪上加霜;据说,过去5年间,迪拜开工的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项目,有一半已经停工。如今,走在迪拜街头,随处可见大量豪华楼盘成为烂尾楼。
迪拜危机揭开了迪拜政府巨额的债务缺口。近些年来,因为大举外债发展经济,迪拜欠下的外债高达880亿美元,占整个阿联酋债务的48%,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3%,而常态下60%就已经达到警戒线。
在这其中,迪拜世界的负债就达590亿美元。在未来3年,迪拜必须偿还大约500亿美元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在经济并不明朗的今天,这让人们对迪拜的前景甚为担忧。
有专家便指出:分析迪拜神话破灭的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点值得重视,那就是迪拜的经济结构存在很大问题。迪拜经济过于依赖外资,并集中在房地产建设领域,虽然这种开发模式短期内能拉动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风险极大。
李嘉诚探路放弃迪拜
在中国,地方政府对“迪拜模式”并不陌生,即将过去的2009年,全国各地充斥着关于房市的“稀奇故事”。
“迪拜这颗明星的陨落,也能够给中国经济带来深刻的教训。”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的安邦咨询公司便在报刊上撰文表示:“迪拜以金融融资和发展房地产起家,石油美元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涌入,在近些年支撑着迪拜房地产价格的快速提高。而反观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同样在过度依赖着房地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增长。”
“如果房地产泡沫在未来持续酝酿并最终破灭,这将给国内普通民众、商业银行以及整个宏观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这家公司认为。
南通六建中东公司业务经理叶志强赞同上述观点,但他认为,迪拜市场和中国市场应该区别来看。
叶志强上世纪80年代便进入迪拜,一直从事建筑业,迪拜的楼市风云,他几乎全程见证。然而,即使在迪拜楼市最疯狂的时候,他都未曾进入楼市。
不是他不动心,而是他认为迪拜楼市投机心理太重。据其介绍,迪拜2003年开始,虽然允许外国人购置房产,但并未开放户籍,也就是说,你买了再多的房产,都不可能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员。如此背景之下,买楼投资成了房客的主要选择,逐利的心态加重了楼市的泡沫。
据说迪拜楼市最红火的时候,李嘉诚曾派人到当地考察行情,看是否应该介入,但一番掂量下来,最后还是决定放弃这块市场。其理由跟叶志强的观点类似:就是认为迪拜楼市投机比重太大。
中国的国情显然与之有别,叶志强认为中国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对房屋真实的居住需要,足以托起繁荣的楼市。但他提醒,各级政府也应对楼市泡沫保持充分的警惕,因为“迪拜危机”留给我们最大的教训便是,是泡沫它终会有爆掉的一天。
特派记者 谷岳飞 迪拜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