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劣势
深圳的金融集聚性、金融人才环境和生态环境令人担忧。
竞争力:
多金融产品“扎根”深圳
“可见,深圳首次入榜的好成绩与GFCI专业、主客观相结合的评判标准有密切关系,深圳决不是徒有虚名。”张建森说。众所周知,深圳经济已创造了内地多个第一,如城市GDP首超1万亿美元等,这在全球都是不多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很多金融产品的“根”都在深圳,深圳的金融创新在全国是领先的,如深圳以交易所为核心,包含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初见雏形;深圳金融业发展有着全国性证券市场中心和毗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域优势;靠市场发展起来的金融品牌企业都诞生于深圳,如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南方基金等。
软肋:
金融集聚性有待提高
不过,目前深圳并不能沾沾自喜,其金融中心建设仍有诸多“软肋”,首当其冲的是金融集聚性问题。张建森指出,目前公认的两大全球金融中心——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其金融业在区域上都是高度集中的,如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金融城,其中伦敦的集聚性更盛——一个伦敦金融城的强力“吸金”推升当地房价最高达27万英镑/平方米。
在国内,上海的金融集聚性也做得较好,其陆家嘴地区已成为上海金融业的品牌。
反观深圳,从东到西,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都提出要打造深圳的金融中心,金融业较为散乱。即使同在一个行政区的金融中心区域,各大物业由各大公司自有把持。
不过,随着深交所新址、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总部等将迁址进驻深圳福田CBD,南山前海地区规划打造深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深圳金融业进一步集聚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深圳在金融人才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也令人忧。
张建森透露,其编制我国首个“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时调查发现,深圳在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商业环境四大方面都位居国内金融中心前三甲。但是,在金融生态环境排名中,深圳仅排名第4位;而在金融人才环境方面,深圳惨跌至第13位。
GFCI指数
伦敦金融城公司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是全球范围内率先对全球各大金融中心进行专业排名的权威性指数。2007年3月开始,该指数开始对全球范围内的46个金融中心进行评价,并于每年3月和9月定期更新以显示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变化。该指数着重关注各金融中心的市场灵活度、适应性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
专家视角:
“深港融合”助力排名提升
深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则从此次GFCI排名中体会到“深港融合”的“有意思的味道”。他向本报记者表示,在深圳获得的主观评分中超过80%是来自亚洲本地受访者,其中大部分又来自中国香港地区,换一种思维来看,这是香港对深圳认知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可以说,香港对深圳的认同感已开始在香港不同阶层和社会领域广泛扩展开来。”谭刚说,这种趋势正越来越明显,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香港对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从不以为然到承认深圳的异军突起,到有香港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港人出行目的地绝大部分是珠三角,其中60%~70%是在深圳。
深港两地越来越频繁的交流在政府层面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包括去年和今年深港两地联合对河套地区开发进行公共咨询,以及南山前海地区建深港合作示范区等。
谭刚指出,不难看出,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北京的重大决策优势、上海的强大市场营运能力都是深圳所不能及的。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年的摸索,深圳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金融中心发展的“路线图”——向国际化迈进,从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到多年来深圳在人民币现金流量居高不下的现实,还有即将开板的创业板将为深圳“加分”。
不过,现有深圳金融业分散在罗湖、福田、南山三区,集聚性问题需引起注意。深圳应有更合理的规划加强金融产业链上在地理上的合理配置,以保证在“竞争中充满活力”。(刘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