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图片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姚刚:创业板8月后挂牌 不会影响主板市场 -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全文 出让土地同比减30% 耕地净减少29万亩 -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报告全文 500强调查排名名单 -傅莹:我外储拒被忽悠 应增加中国IMF投票权 中投去年少量亏损 -中国A股3大亮点领跑全球股市 中小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股获放行 -中国内地千万富翁约30万人 资产总额达8.8万亿 亿万富翁近万人 -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惠及680万失业人员 粤流动人员住7年可落户 -中国70%稀土资源廉价卖给日韩 中国电气商获印度70亿美元订单 -资源税最高上调10倍将挤压煤企利润 中石化煤制油"路线图"初现 -中国各地手足口病趋增 菏泽报告2527病例 北京鼓励医生个体行医
首页>>宏观经济
胡锦涛就出席G20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接受采访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9 年 04 月 0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3月31日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前夕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就本次金融峰会意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阐述了对这些问题的立场和主张。

在回答记者关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峰会的意义时,胡锦涛强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有效平台。继去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华盛顿峰会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再次相聚伦敦,共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策,对于提振民众和企业信心、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中方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同出席会议的有关各方一道,努力使这次峰会取得积极务实的成果。

在回答关于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的判断、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提问时,胡锦涛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国际金融市场仍处于动荡之中,全球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当务之急:一是要尽快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切实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提振民众和企业信心;二是要采取符合各自国情的经济刺激举措,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实现保发展、保就业、保民生;三是要努力抑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减少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害;四是要按照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推动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改革,避免类似危机重演。

胡锦涛表示,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始终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

在回答关于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提问时,胡锦涛指出,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影响,中国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进出口下滑,工业生产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难度加大,等等。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现在,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愿为世界经济发展继续作出积极贡献。

胡锦涛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一个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中国,不仅有利于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而且有利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G20会议影响4月A股 突破2400点不是难事?
中国驻英大使谈G20峰会:应增加中国IMF投票权
聚焦G20峰会:中国外汇储备拒绝被"忽悠"
韩国将敦促G20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G20峰会或推2万亿刺激计划 IMF拟售黄金救"穷"
G20倒计时 涉2万亿美元刺激方案草案泄露 奥巴马吁加强"团结"
G20领袖预测:全球经济2010年底前回春
G20公报草案反对保护主义 无经济刺激行动细节
聚焦G20峰会:胡锦涛伦敦行“充实而繁忙”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国务院批复淮河防洪规划:2025年建成较完善体系
今年起全国中小学新任教师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招聘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