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斯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昨日对本报记者称,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去杠杆化行动已进行到第三个阶段,中国经济近期最大的负面影响是美欧“消费者去杠杆化”,中长期最严重威胁则是“去全球化”。
从“去杠杆化”到“去全球化”
“去杠杆化”是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核心内容,其形式不断演化,对资本市场和经济的深远影响会渐次显现。概括起来,王庆认为“去杠杆化”有五个阶段。
首先,危机是从“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开始的。金融创新繁荣时期产生了大量衍生结构性金融产品,即“金融产品的杠杆化”。
“去杠杆化”的第二阶段,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具体表现在信贷成本大幅上升,借贷条件变得异常苛刻,这使那些长期依赖金融机构获得部分短期资金来源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如对冲基金)成了无源之水,从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资产来保持足够的现金水平,这就是“投资者的去杠杆化”。
“去杠杆化”的第四阶段,是“消费者的去杠杆化”。而各国政府“各扫门前雪”的结果,就是导致“去杠杆化”的第五阶段,即“全球经济的去杠杆化”或“去全球化”。
从当前看,“去杠杆化”的第一阶段,即“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已经基本结束。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也进行得比较快,但并不平衡:投资银行比商业银行快;美国的机构比欧洲的机构做得更迅速更彻底。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可避免
“投资者的去杠杆化”大致和上一阶段同步:大量对冲基金已经退出市场,而且还会有更多的风险投资者改弦更张。
然而,“消费者的去杠杆化”才刚刚开始。在美国家庭储蓄率提高的过程中,消费的增速将会慢于收入增速。因此,美国消费将不可能成为推动其经济增长的引擎。
最后,“全球经济的去杠杆化”风险正在显著上升。不久前,美国财长关于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言论,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王庆认为,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它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各国动用财政资源刺激经济并相互博弈的必然结果。
“去杠杆化”的五个阶段
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
投资者的去杠杆化
消费者的去杠杆化
全球经济的去杠杆化对中国的影响
在每一个“去杠杆化”的阶段上,中国经济所受的冲击不同。
“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对中国影响很小。由于实行资本账户管制,中国绝大多数对外金融投资都是以外汇储备投资的形式进行,一向稳健保守,即使有所损失,也不能与其他类型投资者的损失相提并论。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和“投资者的去杠杆化”对中国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外国金融机构的份额和作用都很小;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收支长期顺差,中国经济不依赖外部资金。在这一问题上,中国经济目前受到的最严重的影响表现在贸易信贷受到了波及。
从近期看,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负面影响来自于美欧“消费者的去杠杆化”。中国的出口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引起国内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疲软、失业等连锁问题。
而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来自“去全球化”。既然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去全球化”也将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因为,它将从根本上颠覆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迫使中国不得不依赖消费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将会出现显著的结构性放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