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节约大量外汇
长期以来,美、欧等西方国家将油价的不断攀升归罪于中国对成品油的补贴制度。这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中国政府为了降低国际高价油对农业等弱势产业的冲击,实行了价格管制。此措施本是中国政府的善意,却不料被国际投机资金钻了空子,成为其炒作油价的借口。其实,中国自身就是国际高油价的最大受害者。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47%,逼近50%的警戒线。2008年头5个月,我国进口原油累计花费金额524.1亿美元,同比增长84.9%;原油进口均价689.9美元 /吨,同比上涨64.1%。同期,我国进口成品油累计花费金额123亿美元,同比增长95.8%;成品油进口均价709.6美元/吨,同比上涨 66.9%。有专家估算,2008全年中国直接和间接进口石油总量将达到4亿吨,按前4个月的平均价来计算,将支付共计3230亿美元。仅由于石油涨价,中国就要多付出1272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GDP增量部分的3成还多。
油价调整之后,中国每年在石油进口上节约的外汇将是相当可观的。一方面,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会大大降低。能源专家韩学功认为,如果我国的成品油价格真正与国际接轨,每年我国的原油进口量至少将减少2000-3000万吨。“这相当于每年减少2亿桶原油进口量,即每天减少进口50万桶以上。” 另一方面,国际炒家失去了投机的借口,国际油价自然会大幅下降。事实上,中国调整成品油价格以来,国际油价经过短暂冲高后持续下滑,已由最高的150美元左右下跌到目前的90美元左右。
3、促进阳光财政
出于稳定国内物价和减少对农业等行业影响的考虑,中国依靠政府补贴来维持大大低于国际水平的油价。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制定该政策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不过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首先,为了弥补石油公司的亏损,中国政府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对此,有人认为极不合理。按国际惯例,当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可能出现亏损时,该公司可以通过降低员工待遇、裁员等渡过难关。而根据中石油今年3月23日发布的年报,2007年该公司雇员酬金成本增长中,薪酬增加37.52亿元,增长15.3%,其他人工费用增加77.03亿元,增幅52.68%。而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表明公司2007年支付给职工的现金为50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3.85%。“以此计算,平均每位员工的年收入为97996.34元,员工福利可见一斑。”其次,如果说补贴是为了减少对农业等的影响,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直接补贴农业。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农、林、牧、渔、水利全行业消费的能源总量仅占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3.4%,而石油消费占比为更低的3.16%。如此,用将近97%的石油消费限价亏损去维持3%的石油消费成本,是否有点得不偿失?再次,在高通胀时期政府发放补贴是天经地义的,而所谓政府补贴,实际上就是用富人的钱补贴穷人。但现在的石油补贴恰好相反,是用原本应该补贴穷人的钱来补贴富人。根据国际经验,70%的石油被用于燃料,其中绝大部分被用于车用燃料。由此可见,维持成品油的低价,不但有违公平原则,也有违公共财政的性质。我们认为,合理的做法是,分步放开油价,将有限的财政补贴发到真正需要者的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财政的阳光普照大地。
4、实现节能目标
毋庸讳言,与日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极其低下。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倍;在我国,每公斤标准煤创造的GDP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油价管制政策与上述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低油价很难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状况,在其他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价格管使得能源相对便宜,替代效应就会鼓励消费者增加能源消费。由于油价居高不下,很多美国人改变了开车的习惯,而改乘公交车或电动车,2007年最耗油、最污染的SUV在美国销量下降了2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乘用车中节约能源的小排量车所占比例很小,而高耗油的大排量车却大受欢迎。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头5个月,国产SUV销量同比增长了39.72%,进口SUV更是增势迅猛。
可以想见,调高成品油价格之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消费者的节约意识,从而有效降低我国的石油消费。此外,这次价格(包括电价)调整,有利于向市场传递正确的价格信号,高能耗的行业盈利将受到加速挤压,从而会减缓各地投资高耗能,高耗自然资源的产业发展冲动,并最终将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5、有效缓解油荒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出现所谓的“油荒”。为此,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11月初,将国内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有效缓解了当时的“油荒”局面。此后,国际油价持续飙升,而国内油价仍然纹丝未动,由此国内“油荒”再次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油荒”范围更广、程度更严重,而且人为因素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外石油价格倒挂及由此引起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批零倒挂”所致。具体来说,第一,供给减少。由于国内石油价格不能根据国际油价变动做出相应调整,使得中国石油企业出现亏损,而且炼油越多亏损越大,这必然导致它们本能地减少炼油产量,不少民营炼油企业更是纷纷停产,由此必然造成供应的下降。第二,出口增多。作为市场化的企业,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如果说减少国内供给是为了降低亏损,那么加大出口自然是为了增加利润。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原油23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了三成。第三,囤油惜售。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差距悬殊,市场对国家上调成品油价格一直抱有预期。而且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飙升,这种预期也日益高涨。于是,全国各地出现了非常普遍的囤油现象。据悉,在今年年初,两大集团开始不断在沿海租用商业油库,以放置进口的成品油及增加的成品油储存。更有甚者,部分企业手握大量的资源按兵不动,就等国家调价一声令下,从中牟取巨额的不义之财。
油价调整之后,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上述价格双倒挂现象,从而使得以上三种行为大大减少,这有利于缓解我国成品油供应紧张的状况。
6、留住经济成果
前面已经讲到,中国政府对石油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财政补贴,不单远远无法弥补它们生产成品油的亏损,还被国民指责为用穷人的钱去补贴富人,有悖于公平财政原则。殊不知,更为可怕的是,对成品油实行补贴,其实是中国在补贴全世界!而前者不过是财富在国内的转移而已。据有关媒体报道,由于我国对成品油实行价格管制,使国内成为全球成品油市场的一个价格“洼地”,许多从事国际运输的企业为降低成本,纷纷采取让船舶、飞机到我国后多加油的措施。更有一种诙谐的说法是,中东产油大国的运输工具在运送原油到中国后,也会尽可能地将燃油加满再离开。此外,由于内地的油价便宜,香港地区的许多车辆选择在深圳加油。根据香港官方数据,深港每日往返的货车数量在2005年即达2.7万辆。如果这些货车“全都选择在深圳加油”,那么,他们享受到的“福利”就高达数十亿元。
由此可见,我国对油企的补贴已变成中国对全球消费者的价格补贴,本质上,这种补贴形成了大规模国民财富的转移和流失。中国调高成品油价格,不仅能够推低国际油价,降低自身进口石油的成本,更主要的是,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补贴,从而避免中国经济成果白白地拱手送人。按照上面的说法,如果国际油价下降50美元,即回到年初的90美元左右,那么中国一年就能节省近1000亿美元支出或利益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