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中央领导奔赴多个经济发达的外贸型省份进行深入的企业考察调研,从受货币紧缩影响最大的房地产业,到人民币升值压力笼罩下的出口行业,有关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可以适当进行放松的呼声渐起,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此发表不同的观点。
今年以来,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改变,前期对经济过热的预期逐渐转换为对经济趋冷的担忧,这背后则伴随着出口减速、企业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出口型企业渐临生存困境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在上周公布,宏观调控何去何从,显然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经济增速有所降温
从整体来看,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受经济周期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速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温。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9%,同期CPI也达到了4.8%,从而引发了经济过热的担忧,从紧货币政策由此出台。但从今年开始,经济增速逐步回落,一季度GDP增长为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CPI虽然一季度达到了历史性高点8.0%,但二季度以来也正逐步回落,经济运行总体在朝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日前,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中央的果断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战胜了重大自然灾害和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上半年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符合年初确定的宏观调控方向,仍属于平稳较快区间。
从近日央行公布的6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来看,两大趋势值得关注。一是M2的同比增速再度高于M1,呈现出“喇叭口”的反转。二是上半年贷款增速降至14.12%,创下27个月以来的最低值。央行的数据显示,6月末,M2余额为4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7%,增幅比上年末高0.63个百分点;M1余额为1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9%,增幅比上年末低6.86个百分点。继5月份M1、M2在17个月以来首次出现“喇叭口”反转后,6月份,两者的增速差进一步扩大至3.18%。与此同时,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4525万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2%。
分析人士指出,M2增速快于M1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款同比上升,而贷款同比下降。事实上,由于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连连下挫,从2月份起,存款增速在连续12个月低于贷款增速后,开始出现逆转,这意味着活期存款下降较为明显,而伴随着信贷增速的低位运行,未来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投资活动可能趋缓。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M1增速回落较大,也可能反映了企业的活期存款不多,企业生产经营不活跃,对未来投资需求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细分数据指标显示,国内经济增长大落的风险正在出现。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博士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过热的风险已较小,减速态势已比较明显。相反,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政策状态,经济下行的风险则可能会加大。
货币政策仍将从紧
记者了解到,虽然从紧政策引发了学界一些激烈的探讨,但大部分专家依然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水平仍在预料之中,这其中既有经济的周期性因素,也有宏观调控的作用使然,国民经济总体上正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由于通货膨胀趋势依旧,年初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组合仍有必要维持。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表示,上半年,从紧货币政策的着力点是控制资金的可得性。随着央行年内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回收资金约1.2万亿元,同时配合多次央票发行及窗口指导,流动性得以有效控制,信贷增速也在按既定方向发展。尽管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了部分企业的资金缺口,及部分银行的流动性短缺,但从整体来看,银行间体系的流动性仍然较为充裕,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条件未发生改变。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日前撰文指出,如果全面放松调控政策,将有可能导致“滞胀”。他认为,宏观调控的供给管理政策应发挥作用,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财政、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结果就是滞胀,即通胀上去了而经济增长未必能上去,结果为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再次强烈紧缩,经济调整幅度更深,付出的代价更大。
针对下一步可能出台的从紧政策,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高级研究员林朝晖表示,我国货币信贷仍存在反弹动力,未来货币政策从紧基调不应有所改变。从具体手段上来看,行政指导仍是首位的,准备金率工具仍将择机使用,但频率可能有所降低。加息从短期来看主要针对调节通胀预期,从中长期来看是取代行政指导、回归市场本位、分流数量工具压力的必要手段。
丁志杰则认为,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概率变小。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已升至17.5%的历史高位,继续上调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外需减弱对外汇占款增长起到了相应缓冲作用,减缓了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但加息在当前来说仍然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他预计,年内将至少加息一次,同时应适度放松行政性的信贷限制,使更多的资金需求从正规的金融体系得到满足。
调控手段需更灵活
尽管整体的宏观调控原则不会有大的放松,这包括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由于国内经济趋势已发生了微妙转变,业内人士表示,宏观调控的手段需要更为灵活,在局部和力度上可做出一些技术调整。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向记者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针对目前的通货膨胀形势,在使用从紧货币政策“防通胀”的同时,更要用稳健的财政政策来“抗通胀”。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认为,目前,防止经济转为过热的担心已没有什么必要了,需要做的技术性调整包括调解结构的财税措施,比如在目前东部大量出口企业生存压力较大,可能会适当地调整出口退税。未来为避免经济出现下滑及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排除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掌握尺度有所放松。
范剑平表示,针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特点的变化,下半年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更加注意政策选择的平衡性。宏观调控应由前一个阶段的“控制需求”向“稳定需求”逐步转变,不仅要稳定出口增速,也要稳定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
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则认为,M1大幅下降将有力保护通胀下行,这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从防通胀转向保增长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通胀仍在高位,为避免通胀反弹,从紧货币政策未必会在现在就开始放松,可能要到奥运会之后或者四季度。报告表示,在货币政策可能调整之前,出口相关政策会先调整;以灾后重建为重点的财政政策或者区域性宽松货币政策,将在保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快推动产业升级
在建议宏观政策微调的同时,不少专家也指出,虽然宏观经济环境出现许多新的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必须坚持,就是进一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实现转型。
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应只采取总需求管理上的守势,还要通过推进改革,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改善总供给。范剑平则指出,对于出口政策的调整,应从之前简单的数量型调整转变为结构性调整以稳定出口增长,而投资政策方面,政府也应当分行业进行适当调控,落实“有保有压”。
在具体操作问题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向记者表示,要进一步推动国内的产业升级,从金融市场的角度就是需要开发更复杂、更先进的金融工具,以满足新兴行业发展的需要。从政策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政府在直接配置资源上面的作用上逐渐淡化。而兴业银行资金营运部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发挥财政政策的功能,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公共信息的发布,来促进经济的结构型调整。(记者 唐玮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