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线”必然造价昂贵,但它意味着每天160万桶原油的稳定供应。
一梦14年,在艰难中沉浮的中俄石油管线,由“普京时代”过渡到了“梅氏时代”。5月23日至24日经济外交色彩浓厚的“梅氏访华旋风”刮来它的最新进展——俄罗斯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中俄两国石油管道建设已有基本协议,具体问题的谈判也已进入尾声。《光明日报》援引俄罗斯消息称,两国2007年能源贸易额达67亿美元,东西伯利亚—太平洋(ESPO)石油管线的“中国支线”谈判正进入尾声。两国能源贸易前景高度乐观。
中国支线日输送160万桶原油
梅德韦杰夫访华临行前透露,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中石油集团进行的有关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的谈判正处于收尾阶段。他说:“我们就此(建设支线管道)有基础协议,目前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中石油集团就这一问题进行的谈判正处于收尾阶段。我们不日将在未来合作的所有重要规定和重要参数上取得一致意见。”
莫斯科近日有消息称,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签署的一项协议,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支线管道的建造费用将由中国承担。但中石油昨天拒绝对此细节予以证实。公开资料显示,这条支线每天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向俄罗斯远东地区,随后向中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运送160万桶原油。
这条悠长的石油管道的第一段从泰舍特到斯科沃罗季诺,估计投资110亿美元,预计将在2008年12月份投入试运行。但此项目的试运行可能推迟至2009年晚些时候。该石油管道第二段全长2100公里,从斯科沃罗季诺到太平洋沿岸,这段管道将年运送3.675亿桶原油。目前正在建造的泰舍特—斯科沃罗季诺管道建成后的原油运送能力预计将从每年2.205亿桶增加到5.88亿桶。
关键是稳定的石油供应
“中俄之间石油公司层面的谈判有了进展,但我们很难评价这条俄远东石油管道的中国支线就此已水落石出。”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认为,中国支线万事俱备,但欠东风。“因为迄今为止,在俄罗斯到大庆的石油管线问题上仍然没有官方的正式协议出台,因而所有的进展只能说明,作为重要谈判内容的支线谈判在公司层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上升为正式的官方协议尚待时日。”冯玉军说。
事实上,中国自始至终从未放弃过修建东线管道中国支线的想法,目前需要的是俄罗斯政府以文件形式正式支持修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中国支线,之前有关东线管道的造价、走向、工期变化等俄石油公司、工业能源部和国家领导人曾有多次表态,但俄罗斯政府从未正式发布相关文件。
但在这位资深的国际问题专家看来,中国支线并不代表中俄石油合作的所有内容。“对石油需求大国中国而言,在中俄石油贸易问题上的关键是获得俄罗斯长期稳定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冯玉军说,“至于采用何种方式,是铁路运输还是石油管线输送,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而已,并不是焦点所在。获得来自俄罗斯充足稳定的石油,才是符合中国利益的。”因此,冯玉军坚持认为,如果中俄铁路运输石油可以有更好的经济效益,中国也不排除通过铁路运输获得俄罗斯的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