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无疑是2007年经济生活中最牵引人心的话题。无论从重要性还是艰巨性来考量,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这一当前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之一,都不亚于一场战争。
这是一场遭遇战,在2007年开始的时候,很少有人预料到今年CPI会攀升得如此之快;
这是一场攻坚战,面对肉价飙升引发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国家及时采取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保障了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
这也是一场持久战,面对国际能源、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国内流动性过剩、资源价格改革势在必行带来的物价上行压力,防止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更关键“战斗”,在2008年还将继续。
世界物价涨声一片
上周末,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消息迅速传开。一直关注湖北房市的但先生听到后的第一反应是:武汉的房价又该大涨了。
这种预测并非臆断。6月上旬重庆、成都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两地房价便出现大幅上涨,重庆甚至创造了9天内上涨7.6%的奇迹。
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房价高歌猛进已不是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有人继续看涨,甘愿屈尊“房奴”高位买房,有人则坚定看跌,静待房价低下“高昂的头”。
与在楼市里多空双方可以充分博弈不同,在另一个领域,无论是谁,都只能“吃进”——这,就是食品,而后者年内的涨幅却远远超过了房价。
“前两天才卖20元一公斤的活鸡又涨到了24元,街上的肉包子每个从5毛涨到了8毛钱,而且馅也比以前少了,吃的东西涨得太快了。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里说,五大发电集团已经集体要求上调电价,是真的吗?”江西一位许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前些天突然向记者询问。
相信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有太多的人也怀着相同的心情,密切关注着物价走势。而事实上,几乎同一时刻,世界上众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经历着相同的遭遇。
“一般大众所面对之民生必需品如面条、面包等无一不涨。台湾食物类权重占消费物价指数为25.05%,物价不断上扬导致一般大众购买力大幅缩水,薪资阶层叫苦连天。”在中国社科院日前出版的《2008年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一书304页中,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王俪容等学者作出了这样的描述。
国家发改委上周发表报告称,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被国际上誉为“金砖四国”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国内的物价均出现较大幅上涨。根据报告,新兴市场经济体9、10月份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超过5%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俄罗斯(10.8%)、南非(9.7%)、阿根廷(8.6%)、越南(8.1%)、印度尼西亚(6.9%)、印度(6.7%)、中国(6.5%)和中国台湾(5.3%)。巴西9月份通胀率为4.1%,10月份为3.3%。而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通胀率也在不断上升。
在全球粮食、能源价格高涨的拉动下,通货膨胀的“幽灵”在全球游荡。
中国全力“灭火”通胀
今年3月份以来,有关物价上涨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媒体的重要位置,即便多数媒体已经不再繁琐地注明CPI即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缩写,那些不懂英文、上了年纪的老大妈也知道,自己钱包的实际购买能力在随着这三个字母的数值而变化。
统计显示,今年8、9、10三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超过6%,1至10月份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4.4%,远高于年初预定的3%的调控目标。
对于中国这个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均较高的国家,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按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幅度匡算,价格上涨影响城镇居民(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6.1%)为每人每月增支44.2元,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升7.2%)则为每人每月增支16.7元。
当物价上涨突然来袭,中国政府果断应对,及时采取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我国继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幅度要明显高于前3年每人每月80元的平均水平,执行时间由原定7月1日提前到1月1日;要求各地政府在今年8月和10月两次发放城镇低保对象临时补贴的基础上,再次适当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对未纳入低保范围、但实际生活困难的城乡低收入居民,各地要采取临时补贴等措施救助;明令各地要根据物价上涨幅度和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成品油价格调整对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政策,继续落实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国务院对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的补贴政策,等等。
这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措施,保障了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没有出现重要消费品断档、脱销的情况,确保了市场稳定与人心安定。
全面评估通胀压力
在认真把脉后,政府部门和多数研究人士对现时我国物价形势得出的结论均是: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等食品价格引发的“结构性上涨”。
从统计数据上分析,这种结构性特征确实非常明显。以10月份为例,与去年同期相比,食品类价格上涨17.6%。一是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38.3%,二是油脂(主要是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34%。而工业产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
联想到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价格购进指数的走势,部分人对未来的物价走势作出比较乐观的预测。资料显示,2004年9月以来,这两个指标总体缓慢下行,虽然近两个月稍有抬头,但与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曾超过10%的走势相比仍较温和。
而“2007年社会总供求总体平衡,不支持普遍的价格上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如此表述。
然而,如果结合其他指标作进一步综合分析,则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当前物价正从“结构性上涨”转化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对于主要以投资需求而非消费需求为宏观经济主要推动力的中国来说,CPI对判断通货膨胀的作用要打上一定折扣,而采用GDP平减指数这个指标更有助于理解当前存在的通胀压力。
GDP平减指数,是将GDP的名义值化为实际值所使用的价格指数,其优点是覆盖全面,能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例如,虽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已经很高,但其他产品价格却变动幅度不大,就出现平减指数虽然不高但公众的日常消费支出已明显增加的状况。
有学者的跟踪研究显示,我国在2004年时GDP平减指数即已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根据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的研究报告,2007年GDP平减指数预计达到3.7%,2008年可能进一步达到8%。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上周三也表示,今后一段时间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一是今年的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在下半年,对明年的滞后影响较大;二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在上涨,小麦和大豆减产可能继续推动粮油价格上涨,对输入型通货膨胀要有充分估计;三是理顺资源环境价格会推动价格上涨。
做好打“持久战”准备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通货膨胀并不陌生,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已经历过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时期:第一次发生在1988至1989年,由物资匮乏,“价格改革闯关”引发,两年间CPI上涨率都超过18%;第二次发生在1993至1995年,由投资失控、经济过热引致,1994年的物价上涨水平曾高达20%。
而本次面临的通胀压力与前两次明显不同,近年来外贸顺差过大、金融创新活跃而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引发的需求旺盛,国际上游产品大幅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2006年开始以股票、房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高涨引发的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都使当前防止出现明显通胀的任务异常艰巨。
已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说,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个货币现象。但通货膨胀的成因却并不相同,认识到上述本轮物价上涨的综合原因,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将是一个长期任务。
“当前中国经济中诸如固定资产投放过快、外贸顺差持续增大、经济发展速度偏快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物价问题中得到体现,所以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可以看作是整个经济的中心工作。”社科院一位专家说。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上周五指出,国家将采取六大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大力发展生产,保障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重点农产品的供给;加强粮食等重要产品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强化市场监管,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通信资费、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等监督检查;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稳定消费者心理预期。
种种信号显示,更多通胀对策还将陆续出台。狙击通货膨胀,2008年中国将继续鏖战。(记者 何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