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三航天基地直面游客 航天游不再遮掩 海南规划发射场项目 -流入人口激增 2010年青岛居住人口达940万 老龄化入学问题明显 -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增1111元 农村贫困人口存较大程度低估 -2008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流程公布 收费改革后 高校PK资助力度 -中央28日将抛售20万吨中央储备食用油 不允许问题肉流入市场 -中国正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安全存在的隐患 “后三峡建设”重点 -第二套房贷款利率水平将大幅上浮 -最高检估计赖昌星最快半年引渡回国 加拿大再评遣返赖昌星风险 -中国严查暴力抗拒法院执行 可先拘留 八行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美若对华开放银行市场 外资可提高控股 大型银行监管框架形成
世界经济变局中的中国角色:谋取世界产业链"上位"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2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世界经济变局中的中国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撰写

在全球经济失衡不出现调整拐点的判断下,不存在低成本解决中国贸易顺差所致外部不平衡问题的短期措施。

(一)对外贸易领域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并形成了互相协调,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然而,在2001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最为集中的反映在中国的外部经济特征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关系方面。

2001年至2007年6月,贸易顺差为5023亿美元,是1981年至今累计贸易顺差的78.4%;而2005年至2007年6月的贸易顺差接近4000亿美元。尽管最新的研究仍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贬值对出口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我们认为近几年贸易顺差快速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正在实现通过外向型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向依靠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和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条件形成的自发比较优势的转变。国内大市场培植的规模经济进一步巩固并强化了比较优势,形成了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越来越强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造就了当前中国经济在世界贸易分工格局中独特的角色——既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内贸易的重要伙伴,又是垂直分工中的重要环节——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成为连接亚洲和其他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桥梁,而且随着中国经济自身分工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经济将加快形成自身相对完善的分工链。因此对中国贸易地位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以出养进的加工贸易时代。

同样,我们也不能把中国贸易顺差的急剧增长视为是重商主义政策扶植的和内部经济不均衡的产物,中国正在经历着从加工贸易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的过程,这种正在发生的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规模和贸易顺差不断加大的同时,中国的对外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从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来看,中国在初级产品出口增长规模没有发生较大改变的情况下,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迅猛,到1995年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总额中已占85.6%,2006年达到93.6%。而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类和高科技产品的增长尤为突出,成为了中国出口的新亮点。

另外,出口产品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是我国的消费品、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都大幅增长,但其结构逐渐从消费品占大多数转变为中间品和消费品占大多数。从1995年到2006年,我国中间品出口所占比例从40%增加到50%,资本品出口比例从10%上升到约为25%。

具体再细分,我国中间品出口的增长中半成品以及附件的增长超过了原材料出口的增长。从1995年到2006年,尽管原材料出口仍占大头,但其在中间品出口中所占比例大幅下降,而同期半成品和附件所占比例从约为18%上升到约为42%。事实上,在原材料中,未经处理的原材料的出口额呈下降趋势,其所占比例从约为14%下降到4%,而粗加工的原材料出口则有适度增长。出口贸易结构的这一变化,无疑是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1990年以后工业化国家不仅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亚洲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在向亚洲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国几乎是同时承接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其次,从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看,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的进口也保持持续的增长,其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都呈明显的增长态势。另外,从2000年开始,各类进口的增长步伐明显加快,但和出口商品结构相比,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甚明显,初级产品和制成品所占进口比例未发生大的变化,但初级产品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工业制成品,根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6年,初级产品进口所占比例从18.3%逐渐上升到23.6%,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相应地从81.7%下降到76.4%。在初级产品进口中矿物燃油、润滑油以及有关原料占了绝大部分,并有继续升高的趋势,表现为其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69%大幅攀升到2006年的92%。这反映了我国进口能源大幅增加的事实。而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机械设备比例也持续增加,从1996年的48.3%上升到2006年的59.1%。这两个特点表明我国进口关键设备和短缺原材料的进口占了较大比重。

2、中国的贸易增长范式正在发生着变化。

从1995年开始,中国贸易的增长范式也由政策主导转向了市场主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差额的变化上。在1994年之后,中国经济走出了靠初级产品贸易顺差来弥补工业制成品进口逆差的“以出养进”阶段。1995-2006年,中国初级产品进出口为逆差,逆差额达到4294.82亿美元;而同期工业制成品贸易则为顺差,顺差额达到9856.01亿美元。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初级产品的进出口逆差快速增长,2001-2006年这一逆差达到3877.23亿美元,占1995年以来初级产品进出口逆差总额的90.28%。而同期工业制成品的顺差则达到7776.96亿美元,占1995年以来工业制成品顺差总额的78.91%。对比1995-2000年和2001-2006年两个阶段的贸易顺差数据,我们发现,1995-2000年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和初级产品贸易逆差之和为1661.46亿美元,而2001-2006年间这一数额达到3899.73亿美元,后者比前者翻一番还多。最新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上述趋势还在进一步的扩大。2007年1-6月,初级产品进出口逆差为795.4亿美元,工业制成品的顺差则为1920.6亿美元。这表明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工业制造业进出口为主导,并辅之以初级产品进口的国际分工贸易模式。

依据WTO2006年的世界贸易统计数据,198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占世界制造业出口的0.8%,1990年为1.9%,2000年为4.7%,而2005年就比2000年翻一番还多,达到9.6%,仅次于美国的10%和EU(25)的44.3%;而在制造业的进口上,1980年中国制造业进口占世界制造业进口的1.1%,1990年为1.7%,2000年为3.5%,而2005年就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达到6.6%,仅次于美国的10%和EU(25)的40.4%。当前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之一。

其二,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内贸易逐步上升,对发达地区和国家市场的渗透力明显增加。2005年美国制造业出口总计7325亿美元,其中向中国出口290亿美元,而2000年为126亿美元。2005年制造业部门美国从中国进口2501亿美元,占其制造业进口的20.2%,而2000年这一比例为10.2%(美国从世界进口制造业产品9691亿美元)。2005年欧盟(25)制造业出口3240.3亿美元,其中向中国出口566亿美元,而2000年为239亿美元。2005年欧盟(EU25)从中国进口制造业1876亿美元,占其当年制造业进口总额的6.2%(总额为30422亿美元),而2000年这一比例为3.2%(EU15从世界进口制造业17836亿美元)。数据中唯一的例外是中日制造业贸易情况。2000-2005年期间,尽管中日制造业贸易规模在扩大,但中日贸易顺差在逐步缩小。2005年中日制造业贸易顺差只有10亿美元,而2000年则为166亿美元。

2007年上半年,中欧、中美、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为1583亿美元、1406亿美元和1100亿美元,分别增长30.9%、17.4%和14.4%。欧盟仍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美国仍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日本仍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从市场占有率来看,1980年欧盟、美国和日本从中国的进口额占其总进口额的比例分别是0.7%、0.5%和3.1%,2000年这些比例分别为6.2%、8.6%和14.5%,而到了2003年分别增加到8.9%、12.5%和18.5%。因此,总体上,中国与发达地区产业内贸易快速增长,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渗透力明显增加,尤其是制造业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内贸易为中国外贸带来了大量的顺差。其中,美国和欧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家和地区。

3、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不但反映为正在出现的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的规模经济优势,同时,在全球经济新的格局中,中国仍然巩固和强化了国际垂直分工链中的传统地位。

贸易产业链的延长和规模经济优势的体现可以用行业的进出口关联度来衡量,进出口关联度越低,说明生产出口商品是主要利用了国内的资源,商品出口的优势体现了国内行业配套齐全的整体规模优势,而进出口关联度高则说明出口国在垂直分工体系中所具有的禀赋优势。为此,我们选择了进出口的十一大类产品进行相关性检验,以判断中国产业分工的变化情况。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在初级产品贸易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规模经济,而在技术含量高的出口产品中,中国也通过其劳动力禀赋优势,开始进入国际垂直分工体系。另外的研究还发现,在垂直分工的体制中,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作为中国的中间产品提供者的地位在上升,而美国和欧洲的中间产品的供给份额虽然有微小的增加,但是上涨幅度不大。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在高科技含量的行业垂直分工优势的巩固,同时也说明在中美贸易和中欧贸易交往中通过提高中间产品的进口份额,可以改善双边的贸易差额。

中国制造业在不同行业的比较优势的差异,在面对汇率波动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出口关联度高的产业,在人民币升值时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会被进口成本的下降所抵销,因此,对这些行业而言,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是无效的,而进出口关联度低的行业情况则相反,汇率是调整这类行业出口的有效手段。这也就解释了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中国的出口结构会进一步向高端行业集中的现象。

总之,中国近些年的贸易发展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它符合中国自身比较优势的发挥,同时也顺应了国际间产业资本的跨国转移的趋势,在全球经济失衡不出现调整拐点的判断下,不存在低成本的解决中国贸易顺差带来的外部不平衡问题的短期措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自发决定的。任何低成本的短期措施,如适当加快进口、汇率小幅升值等只能够暂缓外部压力,难以阻止中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基本态势。未来中国贸易顺差的缩小只能够在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通过工资制度、社会保障等提高劳动力成本和收入的措施,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来实现,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010年目标明年或实现 风电产业链蕴藏三大机会
中国启动高磷铁矿开发 在资源开发中延长产业链
前8月美对华发起12起337调查 危及高科技产业链
滨海新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完善循环产业链
拓展飞机制造产业链 中国一航拟收购东方机床厂
全球对冲基金掌门“点金”投资者关注产业链投资
中国钢铁再遭海上"暗算" 钢企应延伸产业链
开发商曝房价灰色产业链:四成利润职能部门吃了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深水采油攻克世界级难关 将在世界深水领域作业
西藏波密发现青藏高原最大冰川群[组图]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