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工每月的工资为三四百元,场长的工资为每月550元。在广东省还有这样的工资水平,低得让人难以想象
广东省湛江市海康县国营房参盐场,昏暗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几张上世纪90年代先进生产企业的奖状。
白发苍苍的场长陈朋接连向《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记者诉苦:盐工每月的工资为三四百元,作为场长,他的工资为每月550元。在广东省还有这样的工资水平,低得让记者难以想象。
在盐业的整个产业链内,并不是所有的职工工资都这么低,事实上,广东省盐业公司一个中层干部的年薪约20万元。
这些年,食盐价格接连上涨,这些利润究竟流向了哪里?上面的对比账可以基本让读者得出答案。
由于对盐业垄断经营体制的改革不到位,食盐价格一路攀升,产业链的健康发展难题却没有得到及时破解。在这种不到位的改革中,部分人和群体获得了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这部分高额利润,有关专家形象地称之为“体制暴利”。
产地贫困与“销售暴利”
海康县国营房参盐场办公室的旁边,就是场长陈朋的宿舍。记者看到门上的玻璃已经破碎,用麻袋塞着缝隙。隔壁是盐场会计的宿舍,屋顶有一个约1平方米的洞。陈朋说,盐场的职工宿舍先后倒了三座,但没有能力修复。
地方盐场效益不佳,国有盐场的经营状况也并不理想。广东四大国有盐场之一——徐闻盐场办公室工作人员说,2006年,盐场销售收入1800万元,盈利约100万元,职工的社保费仍有欠账。另一家国营盐场雷州盐场的负责人说,盐场历史包袱沉重,职工的医疗保险没有办理。雷州盐场那澳工区的一位老职工告诉记者2006年盐工的工资为每月400多元,盐场还欠养老金数百万元。
多位业内人士反映,盐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食盐的产销定价差异过大。自1996年以来,食盐的出厂价基本没变,每吨三四百元。
但只要一出工厂,食盐的价格就像坐着火箭向上升。自1996年以来,大部分地区小包装食盐的零售价从当时的每吨1200元上涨到现在的2600元。
海盐被收购后,加碘环节是“升值”的关键环节,这也是盐业公司的“专利”。记者进入粤西一家加碘车间看到,工人把矿盐与海盐按2:1的比例进行勾兑,同时加入一定分量的“碘母盐”,搅拌后进行分装,1斤装的食盐(海精盐)就这样产生了。
本刊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各地级市盐业公司每年向省盐业总公司上缴利润,其中广州市公司1600万元,省公司每年可上收1亿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