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指出,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分析,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遵循代表性、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综合多种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理论观点,提出了一套综合评价国家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其中选择了人均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产值占总商品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指标来衡量地区工业化进程。并根据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标志值,选用加权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一国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选择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通过综合指标评价和分析,蓝皮书指出,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这表明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那么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地区已经过半。应该说,基于办报告采用的方法评价的中国工业化水平,与大多数学者的分析判断——“十五”期末中国的工业化大致处于中期第二阶段或重化工业化阶段中的高加工度化时期——基本吻合。根据对中国工业化的综合评价,199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18,表明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但已经进入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00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了26,这表明1995~2000年的整个“九五”期间,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是50,这意味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也就是说,“十五”期间,中国工业化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年均增长接近5。
另外,在2002年,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了33分,如果认为从工业化初期步入工业化中期,具有一定的转折意义的话,那么,“十五”期间的2002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转折之年。这一点,也与大多数研究认为世纪之交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判断基本相同。但由于本报告考虑的指标更为全面,将城市化率之类的中国相对滞后的指标也包括在内,总体上本报告计算出的工业化水平略微滞后于大多数学者判断的中国工业化水平(从时间上大约滞后1~2年)。从静态计算,如果在未来中国能够保持“十五”期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4%~5%,到2015~2018年,再经过10~13年的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将达到100,中国工业化将基本实现,这与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长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要求是相符合的。即使按照“九五”和“十五”整个10年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3.2推算,到2021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也将达到100,中国将实现工业化。
(本文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第19~43页)(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