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过热”判断下的政策趋向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后的第一个周末即7月21-22日,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商业组织的20多位官员、学者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了他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从总体来讲,上半年的经济增长虽有过热的趋势,但并无明显问题。在这种判断下,他们认为,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会保持稳定,可能会有些微调,以实现全年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经济没有过热,但要保持高度警惕
如何看待上半年高达11.5%的经济增长速度几乎是每个与会者要涉及的话题,他们的看法也相对一致,很少有人认为已到过热程度。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明确表示,“中国经济没有过热”。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在较好地落实了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情况下,上半年经济保持了好的快速发展势头,表现出三个突出特点:一、经济运行平稳较快,消费和出口做出了主要贡献。全社会零售总额上半年增长15.4%,是1997年来的最高增幅;出口方面,上半年实现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达83.1%的贸易顺差,拉动了经济较快增长。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具体表现在企业利润、城镇居民、农民收入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了198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三、结构调整见效较快。从投资与消费角度看,二者的关系在今年发生了积极变化。虽然投资仍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投资率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全社会零售总额在上升,使消费与投资对经济贡献的差距在缩小。此外,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正在回落。
多数与会者认为经济有趋热风险但无须担心的另一个理由是,当前的通胀水平是可以接受的。与姚景源“我不赞同中国已到了严重通胀程度”的观点一样,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说,上半年3.2%的CPI增幅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只是一种良性的温和通胀。
不过与会者也认为,出口顺差太高、新增贷款增长太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下半年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物价仍有上涨压力。从外部看,国际上农产品、原材料、资源性产品价格在上涨,世界范围内的通胀压力存在,有可能传导到国内。从国内看,农产品、服务性产品在涨价,物价月环比在上升等情况,都值得关注。用央行一位官员的话说,虽然“不必过分恐慌,但要保持高度警惕”。
下半年将会稳定现有的政策
在这样的判断下,下半年的宏观调整政策会有何种趋向?与会者认为,应该“稳定现有的政策”,适当作些调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货币政策将会“稳中适度趋紧”,央行对冲流动性的主要工具仍是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等。
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应发挥财政政策雪中送炭的结构调节功能,今后调节重点应集中在:注重满足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医疗保险、社保覆盖率的提高;增加税收政策比如资源税的调节力度,防止企业把负的外部性扔给全社会承担等方面。
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司长刘治认为,下半年的产业政策会突出以下几个重点:继续围绕节能减排、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结构力度;努力发展新能源、替代能源;加快发展服务业,以降低单位GDP能耗水平。
对于下半年及今后的经济走势,与会者普遍表示乐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认为,近年及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一种释放。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处于潜力较大的区间,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种增长趋势将会得到延续的几个理由是:一、中国经济处于上升时期,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长会保持相当长时期。二、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时期,即使工业化速度慢下来,城镇化还会继续拉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三、虽然仍有许多障碍,但国内民间投资非常活跃,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四、区域增长点呈多极化趋势。经济重心北移,中部、西部增长快于东部的现象说明,经济增长整体上“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态势明显。(本报记者 李慧莲 王宇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