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大伏的首季贸易顺差额度,令全年顺差情况悬念陡增。
春节所在的2月,中国贸易顺差为237.57亿美元,创下历史单月顺差次高峰;接下来的3月则大幅跳水至68.7亿美元,顺差额度仅为2月的28.9%。其中,进口增幅仅为14.5%,出口增幅更是低至6.9%。
前三个月起起伏伏的贸易数据使全年贸易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就此,《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采访了长期从事外经贸研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
在赵晋平看来,3月份的贸易顺差存在季节性波动因素的影响,也是在2月有的企业为出口退税而“抢出口”后的调整,不会持久。
总体来看,一季度出口增长快于进口,贸易顺差同比迅速扩大。分析短期原因,赵晋平认为有五点: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目前仍然旺盛。一季度国际工业制成品价格指数上升等因素刺激了出口增长加快,各类商品出口增长速度普遍很高。
二是以钢铁为代表的部分领域在前几年形成的巨大的过剩产能仍然在释放,尤其是关于钢铁和有色金属等产品出口退税将再次下调的政策预期进一步加剧了“抢出口”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行情下,出口增长加快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从前三个月来看,出口增长最快的商品多数为钢铁、有色金属类产品。
三是从有效汇率来看,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大,对出口的抑制作用比较有限。尽管截止到3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比2006年初提高4.3%,对日元升值5.0%;但对欧元贬值5.4%。赵晋平计算分析,如果按照贸易额比重作为权数计算,人民币综合有效汇率仅仅升值2%左右,对于出口影响有限。
四是一季度石油进口增速大幅下降,这成为一季度进口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今年1~2月份的进口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个百分点,而1~2月份石油进口仅增长1.7%,比上年同期下降近70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因素的影响,就使总体的进口增长速度回落了8个百分点左右。可见,由于石油进口增幅的大幅度下降,导致今年进口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
五是可能存在投机资本借道贸易收支渠道潜入国内的因素。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收益预期的影响,可能吸引大批短期资本的流入。这种情况虽然存在,但其数额到底有多大,尚难估算。游资的流入也说明目前还缺乏有效手段来防范这种风险,这对于监管制度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有观点认为,3月顺差的回落,也有可能表明3月份通过贸易渠道的变相投入中国资产市场的跨境游资至少有一部分抽逃。对此,赵晋平则认为,不存在资本撤离的问题,贸易顺差的波动与资本流动没有直接关系。从数据来看,一季度新增外汇储备1357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00%,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33亿元是非贸易非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入。尤其是3月份,新增外汇储备447亿美元,其中70.77%是非贸易和非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流入。因此,在他看来,当前需慎防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这几年国家已连续采取了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相继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对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实行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对加工贸易、利用外资政策进行一定的调整等措施。但是,减顺差、增进口,实现贸易平衡,在赵晋平看来,并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促进收支平衡的贸易政策的效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是因为,目前的贸易顺差增长还受到一些长期性因素的影响,而这是很难在短期内加以消除的。
首先便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随着大量的出口加工业转移到中国境内,已经形成了很大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加工贸易的持续增长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其次,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尽管目前的消费总额增长不低,但是,从农村消费来看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消费能力还受到收入增长和城乡差别等结构性问题的制约。可见,扩大内需将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出口商品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仍然偏低,大量的低附加值的产品仍在低价竞争的情况下加大出口。
四是,国内市场规范不够,企业国内销售的信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有些企业在国内销售的利润率很高,甚至高于出口,但是因为国内商业行为缺乏有效的信用保障,可能存在“发出去货,收不回货款”的风险,所以,企业宁可选择利润率较低、但是有银行信用制度担保的出口。这个问题对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制度完善提出了要求。
五是,许多地方长期习惯于“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等传统模式和理念,鼓励出口的意识仍然强烈。
受这些长期因素的影响,旨在扩大进口、实现贸易平衡的政策效果要想真正实现,尚有待时日。因此,从全年来看,赵晋平认为,今年出口增长仍有可能超过进口,全年贸易顺差比上年存在着继续扩大的可能性。但如果上半年限制“两高一资”的政策调整能够落实,下半年贸易顺差的扩大趋势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全年的扩大幅度将会有所收缩,预计全年顺差额将达到2000~2500亿美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