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破解中国经济,谁就能获得诺贝尔奖。”已故的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里曼曾如此预言。这个预言至今仍未实现,但确实已有现成的诺奖得主试图把脉中国经济了。
昨天下午一点,刚下飞机的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出现在逸夫会议中心报告厅,受聘成为人大一经济学院的“名誉院长”。更让人激动的是,这位新院长还带来了一份大礼——《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型的制度框架》的学术报告。
“中国‘过河’已经过了一半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对‘河对岸’看得更加清楚。”熟悉中国经济的斯蒂格利茨,显然对“摸着石头过河”这句改革名言非常熟悉。在他看来,这句话反映了中国转型期间所采取的实用主义精神。
斯蒂格利茨提醒说,在中国经济建设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目标,这个目标不只是增加GDP,更应该是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这种提高“在环境上是可持续的,在社会上也是可持续的”。
“中国在过去30年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断采用新的策略和政策。而世界在变化,中国的国情也在变化,因此需要新的模型。”斯蒂格利茨这样定义自己的“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型的制度框架”模型,并指出它包括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不平等越来越多的担忧、对环境越来越多的担忧、对创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及将经济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国内消费和投资拉动。
斯蒂格利茨同时强调,提高消费的方式之一,是改进金融机构治理,同时警惕“剥削性质的金融机构和‘不好’的破产”。他同时相信,中国政府需要采纳并实施更加强有力的竞争法则。对中国涌现的投资热,斯蒂格利茨说,现在中国更要强调的不是投资水平,而是它的有效配置。(田野)
相关链接
斯蒂格利茨
斯蒂格利茨生于1943年,在宏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2001年因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一直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动态,其著作对于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和经济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