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发改委的消息,2006年,在国内外钢铁市场旺盛需求的拉动下,我国钢铁工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国粗钢产量迈上了超过4亿吨的新台阶。钢铁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的方针,自觉把握和调整生产节奏,使国内钢材市场的供需状况基本平衡,全行业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
一、2006年钢铁行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1、钢铁产量增幅有所回落,产需衔接基本平衡
2006年全年累计生产粗钢41878.20万吨,同比增加6533.25万吨,增长18.48%;生产生铁40416.70万吨,同比增加6675.57万吨,增长19.78%。从全年生产运行总体情况看,钢铁产量是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增幅有所回落,粗钢和生铁产量的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7.28和8.70个百分点。上半年粗钢产量是逐月增长,7月份产量有所回调,而后又逐月回升,11月份粗钢日产量达到最高为126.52万吨,12月份粗钢日产量又有所下降,为122.84万吨。全年增钢量是历年来第二高的年份,主要增钢量集中在重点统计单位,占增钢总量的67.48%。从地区分布看,华北和华东仍是钢铁生产的主导地区,合计产钢27198万吨,占全国的64.95%。产量前六名的省市依次为河北、江苏、辽宁、山东、山西和上海。2006年我国粗钢和生铁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34.34%和46.6%。全年国内市场粗钢实际消费量40192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2.7%,我国钢铁生产和消费已成为全球中心,对世界钢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受国内外钢材市场强劲需求的拉动和净出口增加明显的作用,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5%,比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高1.63个百分点,国内钢材市场的产需衔接基本平衡。
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有效供给提高
2006年累计生产钢材46685.43万吨,同比增加9172.15万吨,增长24.45%,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5.14个百分点。其中,长材累计产量为22462.42万吨,同比增加3679.54万吨,增长19.59%,板带材累计产量为19504.49万吨,同比增加4681.75万吨,增长31.58%,比长材增幅高出11.99个百分点。板管带合计产量22997.52万吨,同比增长29.83%;板管带比达到49.26%,比上年同期提高2.04个百分点。尤其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增幅显著。特厚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热轧薄宽钢带、冷轧薄宽钢带、镀层板同比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33.90%、84.50%、53.10%、55.50%、49%和43.60%。与此同时,新产品开发取得突破。宝钢试生产世界上最高强度等级X120管线钢获得成功;鞍钢L70、L80帘线钢通过国际帘线钢专业企业贝卡尔特专业认证;攀钢生产的350公里/小时高速客运专线100米长定尺轨、1300兆怕级重载线路轨迹1100兆帕级快速客货混运线路轨,填补了国内空白。武钢、本钢、华菱集团等企业的“双高”产品比例达70%以上。由于国产钢材有效供给提高,国产钢材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8%,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国产钢材的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3、钢材进出口贸易显示竞争力增强
2006年,我国进口钢材1851万吨,同比下降28.3%,出口钢材4301万吨,同比增长110%。进口钢坯37万吨,同比下降71.82%;出口钢坯904万吨,同比增加27.83%。钢材净出口2450万吨,钢坯净出口867万吨。如果将钢材、钢坯的进出口折算成粗钢计算,全年净出口粗钢3446万吨。净出口粗钢占全年粗钢总产量的8.23%;占全年增钢总量的52.75%。钢材、钢坯净出口量的明显增长,对缓解国内钢材市场的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进口的钢材中,板带材进口量为1553万吨,同比下降30.75%;占钢材进口总量的83.9%,比上年同期下降2.96个百分点;出口板带材2037万吨,同比增长141.09%;占出口钢材的47.36%,比上年同期提高6.19个百分点。显示出国产钢材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正在提高。另一方面,进口钢材支付外汇总计198.28亿美元,平均每吨钢材价格为1071美元;出口钢材收取外汇总计262.43亿美元,平均每吨钢材的价格为610美元,比进口钢材平均每吨低461美元。说明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材出口,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4、国内钢材价格总体低于国际水平
2006年国内钢材价格走势,虽然时有波动,但是总体没有出现大起大落。1月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93.34点,为全年最低。2月份以后指数逐月走高,到6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点114.85点;以后指数回落,8月份回落到105.10点,此后指数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运行态势,12月末为105.15点,比1月末上涨11.81点,比2005年12月上涨10.97点。2006年全年最高点比最低点相差21.51点,价格波动幅度低于2005年。而世界钢材价格指数总体在高位区间运行。1月份国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30.4点,为全年最低点,此后逐月走高,7月份达到最高点166.6点后,开始小幅下滑,12月末为150.2点,仍比1月末高19.8点。2006年全年国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36.2点,价格波动幅度大于国内市场。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比国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始终低37点-51点左右。国际钢材价格的高位运行,为我国钢材出口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是支撑国内钢材市场保持合理价位的重要因素。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显著改善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19779.05万吨标煤,同比下降8.8%;吨钢综合能耗平均645.12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7.1%;吨钢耗新水平均6.56吨/吨,同比下降14.9%;高炉入炉焦比平均396公斤/吨,同比下降16公斤/吨;喷煤比平均135公斤,同比提高11公斤;电炉平均综合电耗340千瓦时,同比下降47千瓦时;连铸比平均98.57%,同比提高1.06个百分点。2006年是钢铁行业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
6、企业生产经营取得良好效益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显示,2006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达到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已连续5年保持增幅在20%以上;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增速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6.5亿元,同比下降2.5%。国家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7%。2006年钢铁行业总体经营状况比预期的要好。全行业实现利润1699.5亿元,同比增长30.6%%(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31%)。其中,重点钢铁生产企业(6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1487191万元,同比增长9.1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32215988万元,同比增长9.92%;实现利税15883339万元,同比增长15.69%;实现利润总额(补贴后)8881096万元,同比增长16.91%;亏损企业(3家)亏损额(补贴前)9211万元,同比增长95.11%。
二、2007年钢铁行业总体发展趋势
1、国内外总体经济走势对钢铁行业发展有利
汇总各方面信息显示,2007年世界经济和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虽然有增速减缓趋势,但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7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9%;美国增长2.9%、日本增长2.1%、欧元区增长2%;其他国家如独联体增长6.5%、印度7.3%,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增长不会低于5%的速度。这对钢铁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比较有利。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的“十一五”期间,相关行业钢材消费需求的调研报告表明,未来几年建筑、机械、汽车、造船、石化、电力、煤炭、交通、铁道、环保、轻工、家电、小五金等行业,钢材的消费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需求。上述情况,无疑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空间。如果按有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分析,2007年我国GDP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增长20%左右,钢材消费需求增长10%左右是完全可能的。按此预测,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4.6亿吨左右,2007年钢铁行业仍将是平稳增长的趋势。
2、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
从近几年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的状况看,可以归纳为年年困难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但是,制约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的某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是铁路运输的限制在个别时段、个别地区仍然存在,2006年钢铁协会先后为鞍钢、本钢、武钢、湘钢、新冶钢等企业,多次与铁道部进行协调,以解决煤炭的铁路运输救急问题;2006年有11个国家采取了27项反倾销、反补贴等对我国钢铁企业的调查,贸易摩擦矛盾增加;钢铁企业销售策略和定价机制,与流通商的协调机制和手段,还没能科学规范的建立起来;以及在建项目规模仍然偏大,产能增长过快等问题,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钢铁生产的大宗炉料铁矿石、铁合金、进口废钢、煤、电、油、运等,将继续呈现价格上涨的趋势,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没有缓解。节能降耗、改善环保、淘汰落后等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各企业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迎接新的挑战。
三、相关行业运行情况
1、电力行业
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82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增幅比2005年上升0.4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为8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第二产业用电量为213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3%,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4133亿千瓦时和170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9%和15.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用电量304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6%,增速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用电量为28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32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
2006年全国发电量达到283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3.5%。其中,水电发电量416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4.70%,同比增长5.1%;火电发电量2357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83.17%,同比增长15.3%;核电发电量54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92%,同比增长2.4%。
2006年,全国新投产装机容量达到1.02亿千瓦,其中水电1092万千瓦,火电8913万千瓦,核电100万千瓦。至2006年底,全国装机容量已达到6.22亿千瓦,同比增长20.3%。
2006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尽管仍有部分地区出现拉电或限电,但持续的时间短暂,多为高峰负荷时段短时拉限电,拉电条次及拉电损失电量均不足上年的4%。随着大批电源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电网配电能力的提高,2007年电力供需形势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2、煤炭行业
2006年全国累计生产煤炭232526.55万吨,同比增长8.0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累计生产煤炭112177.28万吨,同比增长9.53%;乡镇煤矿累计生产88308.90万吨,同比增长5.69%。全国商品煤销售量220901万吨,同比增长8.1%。全年煤炭累计出口6191.71万吨,同比下降12.57%;焦炭累计出口1450万吨,同比增长13.59%;进口煤炭3825万吨,同比增长46.2%。到12月末,全国社会煤炭库存14448.3万吨,比年初增加474.7万吨,增长3.4%;重点钢铁企业年底库存315万吨,同比减少37万吨,炼焦煤年底库存198万吨,同比减少22万吨。钢厂煤炭库存减少,铁路运输的影响是主要因素。
3、交通运输业
2006年全国公路完成货物运输量146.14亿吨,同比增长8.9%;水运完成货物运输量24.37亿吨,同比增长11%;铁路完成货物运输量28.8亿吨,同比增长6.9%;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34.02亿吨,同比增长16.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4.49亿吨,同比增长16.7%。沿海主要港口截至12月末铁矿石库存量3882万吨,比年初增加675万吨。从2006年交通运输的情况看,铁道运输对钢铁企业物流的制约较强,2007年仍难有根本性的好转。
4、铁矿石、铁合金、废钢供需情况
2006年全国铁矿石累计产量58817.14万吨,同比增长37.99%。铁矿石的日产量由一季度的140多万吨,跃升到12月份的日产190多万吨是近几年增长最高的一年。全年进口铁矿石3.26亿吨,同比增长18.56%;无论绝对量还是增长幅度都比上年有明显下降。全年累计生产焦炭28054.15万吨,同比增长17.36%;累计生产铁合金1433.20万吨,同比增长30.93%;进口铁合金61.64万吨,同比增长66.63%;出口铁合金235.90万吨,同比增长35.90%;进口废钢538万吨,同比下降46.93%,废钢进口减量如此之大是近几年所少见的一年。其原因与进口废钢价格偏高和部分特钢企业建设高炉,增加铁水入炉有重要关系。总体看,钢铁炉料供需状况,反映出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依存的作用明显,矛盾主要是价格问题。
四、钢铁行业生产运行中应重视的问题
1、坚持以销定产,增强产、供、销衔接的能力
针对钢铁行业生产运行中的某些限制问题,各企业应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原燃料采购和产成品进出的渠道;协调好与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的供求关系,合理配置物流方式;制定、落实生产应急预案;继续坚持以销定产的生产方针,加强产、供、销的衔接,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以适应国内外钢铁市场的形势变化。尤其是今年新增产能较多的企业,务必对外部条件的保障程度,给予充分的考虑并制定出有效措施。
2、把节能降耗、改善环保,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抓好
今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主要任务之一”。强调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力气,力求取得实际成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挖掘潜力,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上述工作也是今后钢铁工业较长时期的战略性任务和目标。多年来,钢铁行业在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和效率、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全行业节能的潜力还很大,企业的全工序节能和各个环节的节能,以及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产能,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先进经验的工作,都需要全行业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开拓创新。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生产稳定顺行
当前,钢铁企业先进产能和落后产能、先进装备和落后装备共存,企业生产的节奏不断加快。冶金装备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既为高效生产、装备可靠性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存在一旦发生事故影响大、损失大、处理难度大的问题。2006年钢铁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比较稳定,但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各企业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等文件的精神,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变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企业生产组织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确保生产稳定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