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下的中国企业
对碳减排所带来的经营压力,中国民航业感触最深。
2009年10月,欧盟推出了航空领域的碳减排方案。按照欧盟的规定,自2012年起,只要进出欧盟机场的航空公司都将被纳入碳排放交易配额制,即航空公司将被分配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排放总量低于限额的航空公司可出售其限额剩余部分,而排放总量超标的则必须购买超出限额的部分。
2009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民航局官员称,由于中国航空公司的排放量太大,所受影响巨大,特别是国航等经常飞欧洲的航空公司,经营成本会大幅提升。
这个事件可以看作中国企业承受“碳冲击”的前奏。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暂不履行减排义务。因此,我国企业(不包括航空业)不但可以暂不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还可通过和外国企业或者机构联合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转让CDM项目核证减排量而获得收益。也就是我国企业以项目的形式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进行减排,而通过项目所实现的“核证减排量”(CER)可以被发达国家用于完成履行议定书减排承诺。
据统计,到2012年全球累计的核证减排量总共为27.86亿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占据了其中的55.3%,约为15.39亿吨,中国企业从中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收益。
现在,这种好日子似乎要走到了尽头—从“巴厘岛路线图”到现在的哥本哈根会议,一种明显的趋势是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开始履行减排义务并明确减排指标,倘若事实真的如此,那么中国企业可能不能再有机会“出口”减排指标,反而要花钱从外国“进口”了。这对一些本就因为高能耗、高排放而利润微薄的中国企业而言,不啻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即便哥本哈根会议上不强求发展中国家履行减排义务,中国企业能躲过“碳冲击”,但是这些企业在对外出口之时依然会面临“碳关税”。尽管遭到欧盟的一致反对,但是法国最近仍单方面地提出将从2010年开始,对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国家早就意识到气候减排背后的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并在“绿猫”之路上跋涉多年,在可再生能源、清洁煤炭、生物燃料和能源效率等领域均已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技术水平。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也一改此前美国政府的保守态度,欲在清洁能源领域大有作为。
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知名专家、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天柱教授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指出,“中国作出减排承诺有助于切实推动经济结构及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将市场关注的‘低碳经济’由概念转为现实。”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曾指出,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经快走到尽头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以低碳、低污染为基本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可看成人类第二次革命。
节能减排孕育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环保产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个新兴的产业发展迅猛,潜力巨大。而环保产业可以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经过多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向产业环保转变。
张天柱教授告诉时代周报,当下的环保产业已不限于狭义的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等产业。他还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中国环保产业的概念在不断扩大延伸。
据了解,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处理、生态环境、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环境能力建设。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亿-10000亿元,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
在即将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中,资源能耗低也是关键的选择条件,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已入围规划,将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作为未来的战略性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