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变暖已成世界共识,对于各国而言,亦是重大机遇。
即便没有来自哥本哈根的压力,中国政府也必须告别高能耗高污染的“黑猫”经济,而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绿猫”经济。
无论从国际责任、还是国家利益而言,中国政府都必须如此迎接全球减排的大潮,事实上,中国政府已于近年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此点。现在摆在中国面前最实际的问题是,如何去规划和打造“绿猫”经济。
绿色转身的瓶颈
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但要实现减排的承诺并不容易。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杨宜勇所长深感忧虑地向时代周报表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条件毕竟不同,在我们这个GDP程度,粗放发展还是难免。”
据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计算:要实现到2050年控制温升2℃的目标,发达国家就要减排80%,人均排放为253吨,而发展中国家所留有的排放空间仅为人均82吨左右,这将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若从历史角度来看,反差更大:从1850-2050年间,发达国家的人均累积排放将高达1206吨,而发展中国家只有330吨。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也在12月2日的演讲中表示:低碳经济形态的形成将重新定义长期竞争力,具有广泛而重大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含义,进而关系到国际战略竞争的格局。而低碳经济的形成要依赖技术,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未来碳技术战略储备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仅以中国为例,中国节能减排领域目前有几十种主流骨干技术,但其中的很多中国都不掌握其核心技术。
数据显示,从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到1950年,在人类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发达国家的排放占了95%。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总排放量的77%。即便在今天,占世界人口约22%的发达国家仍消耗着全球70%以上的能源,排放50%以上的温室气体。
因此,在12月6日下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的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上,各国记者又连番问起“谁该为气候变化埋单”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伊福?德布尔明确提到欧盟、日本和美国的名字,他认为这些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不仅有责任应对气候变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更有能力提供资金。
他还表示,为帮助有关国家适应目前已经无法避免的气候变化影响,今后3年每年至少需要100亿美元,长远来看更是需要按千亿美元计算的巨额资金。
长期以来,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都承认,发达国家因为历史欠账,应该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帮助。
但是口头说说容易,付诸行动不易。在10月20日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会议上,欧盟财政部长未能就欧盟气候变化资金援助方案达成一致,各成员国在援助资金数额上分歧严重。不少东欧新成员国反对在目前金融危机情况下为此增加投入。
此外,美国和日本均未在此问题上明确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他表示对此不抱乐观,“西方国家纳税人的钱是容易拿出来的吗?都有一个说服国会的艰难过程。”
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如何突破绿色转身所需要的资金与技术瓶颈,仍是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