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一)词汇特点:
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的地方很多,但无论在词汇还是词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如客家话中,以第一人称代词“我”为例,语音分为“ ngē ”(岳哀切音)和“ ngǎi ”(岳唉切音)两大种类,其各具特色,一时难以表述清楚。下面仅以带共性的词汇谈谈客家方词汇中的一些特点。
1、单音词比普通话多
如:被(被子)、地(坟墓)、禾(稻子)、衫(衣服)、岽(山顶)、屋(房子)、坳(山窝)。
2、词义比普通话广
眼:客家方言中,“眼”除了指眼睛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称“眼”。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墙上的孔等都叫“眼”。
屎:客家方言中,“屎”除了指大便外,还指其它排泄物,如鼻屎、耳屎、脑屎(脑髓)等等。
讨:客家方言中,“讨”除了向人“乞讨”、“要”的意思外,还有“娶”(讨老婆)、“被”(讨人喜欢)等意思。
跌:客家方言中,“跌”除了“跌倒”意思外,还有“往下掉”(跌落)、“遗失”(跌了钱)的意思等等。
3、有丰富的同义词
客家方言中,存在着相当丰富的同义词,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确、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如:
买:除了用“买”表示购买的意思外,还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其他的说法。称盐(买盐)、籴米(买米)、剪布(买布)、检豆腐(买豆腐)等
收:除了用“收”表示收获作物外,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说法。扒花生(收花生)、拔萝卜(收萝卜)、割油菜(收油菜)、打黄麻(收黄麻)等
4、多有词头词尾
客家话多有词头词尾,使人听起来既亲切,又充满乡土气息。
①词头“阿”、“老”
“阿”用在对亲属长辈或年长者的称呼上,如:阿公(祖父)、阿婆(祖母)、阿爸(父亲)、阿叔(叔父)、阿姐(姐姐)、阿哥(哥哥)
“老”除了可用于称人外,还用于一些称物的词。例如:老公(丈夫)、老婆(妻子)、老弟(弟弟)、老妹(妹妹)
②词尾“头”“公”“牯”“?”
“头”多用于无生物名词或时间词后面,也用于动物和人。如:“头”,石头、墙头、钵头、肩头、灶头、下昼头(下午)、夜晡头(晚上)、鸡公头(公鸡)等。
“公”“牯”“?” 多用于表示动物的性别,偶用于人。“公”“牯”表示雄性,“?”表示雌性。“公”用于家禽类,“牯”主要用于四脚动物;“?”则用于一切动物。如:鸡公、鸡?、牛牯、牛?、鸭公、鸭?、狗牯、狗?等。
5、保存较多的古汉语词汇
一些只在书面词语中出现的古语词,客家话中却是常用词。例如:客家话称黑色“乌”,乌为古语词;称脸为“面”,面为古语词;称稻子为“禾”,禾为古语词;称早上为“朝”、白天为“昼”、朝昼都为古语词等。
6、颇具地方特色的特殊词语
别具一格的陆河客家方言中有一部分独特的词语,颇能体现地方特色。
(一)音质亢壮,声调有力。常带“啊”“喂”等音尾。
(二)借代用语多,古代语言颇重。如:下雨说成“落水”、进屋“落屋”,同一个“落”字,则表示不同意思。“他”“他们”称为“其”,将“吃早饭”、“吃午饭”、“吃晚饭”称为“食朝”、“食昼”、“食夜”;将“站”起来说成“企”起来等。
(三)本地俗话形象奇特。如称“母亲”为“亚嬷”(me)与当地叫牛声同音,点心(稀饭)、花边(钱币)、做好事(办喜事)、有好事(怀孕)、响雷公(打雷)等等。
一些边缘地区,因受邻近方言的影响,往往具有邻近方言的一些特点。如南万上半部分与紫金、五华等县接壤,其梅县方言的成分较浓。
同中有异的客家方言,既保留中原古韵成分,又有新时代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