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从娃娃抓起
想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十几个孩子穿着汉服,正襟危坐,晃着脑袋随老师大声诵读《弟子规》,教师墙上挂有孔子画像,墙角的录音机里流淌出舒缓的古曲。这是目前许多“国学启蒙馆”日常授课的情形。
一直以来囿于书斋的国学,当下已经从学院走向了广阔市井,从精英走向了普通大众。民间国学热中,也少不了从娃娃抓起。据说,杭州拱宸桥小学早在2005年就开始尝试让每个孩子背诵《论语》,每天早、中、晚三时段各10分钟。
媒体在这股“国学热”中功不可没,《百家讲坛》正是这波浪潮的引擎。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说《论语》等等,这个雅俗共赏的讲坛,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节目的成功,几个月前,央视《开心辞典》也将国学引入益智娱乐节目,在六大城市选拔“国学高手”,还打出了诱人的奖励――前九名选手可进入北京大学国学班免试免费学习两年,考试合格后还可授予学位。
出版商也看准了“国学热”引来的商机,白话经典、简化原著的国学读物在图书市场遍地开花。记者在杭州各大书店转了一圈发现,一些简化后的国学读物,比如《白话史记》、《于丹论语心得》等书都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在这里很多读者驻足浏览。
国内的很多企业家也加入了研读国学的行列。2007年夏天,武汉大学乾元国学讲堂悄然开班,在一年里,20名学员花2.8万元在这里接受24天的博导国学培训。而七成学员都是企业老总。正所谓,国学无价,国学班天价。
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说,经济管理是“术”,而国学是“道”,在事业达到一定高峰时,很多人内心却常感到空荡荡的,所以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归属感。这也成为近年来“国学热”中的一个缩影。
专家说
国学复兴尚在初级阶段
现在,国学是一个时时被人提起的词,它究竟有多热?
采访中,一些从事国学研究的专家却认为,通过设立国学专业这样的学术方式,并没有改变国学边缘化的情况,“影响力非常有限”。所谓的国学热,也基本表现为社会文化现象,没能体现为精英文化的热衷,算不上一个热潮,最多有这么点意思而已。
有学者把当前的“国学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引发公众的兴趣;第二阶段就是重回经典的阶段,开始阅读经典原著;第三阶段是学以致用,把从经典阅读中学习到的东西融入到日常的实践中去。
目前,“国学热”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很多人开始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的原著,寻求自己对国学的理解。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文化中国人才计划”辅修班的周琳说:“我研读了许多中国文化经典,接触了许多大师,听到了不同的思想。在一年多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思考,同时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增强了认同感。”
但有关人士却认为,现在国学热中存在一种误导,很多人以为学习国学,就是简单的文化回归;倒退复古就是弘扬国学。而商业味浓、功利性强,又让国学成为一种“奢侈品”。“倘若这新一轮‘国学热’仅仅是热衷于对中小学生的所谓国学教育,或者是市场逐利的作为,则此热毋宁说是国学的不幸。”
对于国学进入小学课堂,有人也担心,现在的孩子压力很大,又来一个读经,大人都不太看得懂,小孩子能对它感兴趣吗?虽然这些经典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但是也得让孩子们量力而为。
对此诸多的困惑,沈卫荣教授认为,在国学复兴的初级阶段,我们还是应该抱着宽容、积极的心态。“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近代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复兴传统文化十分不容易。当下国学热反映民众的一种要求和渴望,希望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和思想的力量。‘五四’之后,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失落,现在国学热提供了一个重新培养的契机。我们还是应该支持、鼓励。”
马君雅 马良(今日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