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过程中,武汉千里江防上总共竖起的2610块“生死牌”,后被国家博物馆特意收藏;眼下,在这场全国人民纷纷驰援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什么样的文物堪与“生死牌”相比?据悉,目前文物部门已经紧急启动抗震救灾文物的征集,全力搜寻抗震救灾斗争中的标志性资料和文物。
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钟表、从废墟中找到的遇难学生的书包和文具、被压瘪的家电和扭曲的自行车……这些直观反映地震灾害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已经开始汇集到绵阳市文物局。
“我们自己的办公楼都已经成了危房,在自救的同时,我们已经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抢救反映抗震救灾的资料和实物,”绵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唐光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他们现在已经收集到了400余件相关的实物。
在目前已经征集到的这些实物中,很多实物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5月12日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安县秀水一小的教师刘小艳大喊着让同学们赶快撤离教室。恐慌中的孩子们,哭喊着向楼道跑去。有的学生因惊吓已没有力气站起来。刘小艳急忙跑过去搀起他们。这时,楼道上方的梁柱和两侧的墙体无情地塌了下来,27岁的刘小艳永远倒下了。在秀水一小校长的帮助下,绵阳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从废墟下抢救出了刘老师的备课本等教学用品,还有一部分她个人的生活用品。
在已经征集到的资料中,还有一套来自北京的实物非常珍贵,这就是由北京市团市委组织的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使用过的旗帜、服装、帐篷和带有队员签名的帽子。“他们返回北京后就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在众多支援灾区的志愿者队伍中,他们是唯一一支拥有双重身份的队伍,”唐光孝介绍。
“紧急征集时间暂定到8月19日结束,但是我们还制订了一个长期征集的计划,没有截止期限的限制,”唐光孝告诉记者,“目前很多救援队和医疗队已经返回,希望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能够把他们手里的一些实物贡献出来,这其中也包括来自北京的救援人员、医护人员和志愿者。”
为此,绵阳市文物局还特别设立了征集电话:0816-2280296。
据悉,此次征集的相关实物将在即将建设的地震博物馆中陈列展出。
从6月3日起,由四川省文物局组织的文物、博物馆、地震等方面专家十余人已经奔赴都江堰、绵竹、什邡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为“5·12”汶川大地震纪念馆、纪念碑等选址,待考察结束后,考察组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目前已经确定的原则是,在汶川大地震涉及的300公里长的龙门山断裂带修建地震纪念碑、纪念馆等设施,重点是一头一尾,即汶川和北川。(特派记者 丁肇文 于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