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批文物建筑得到抢修,消减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安全隐患,修复后的文物建筑得到了合理利用,其中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对社会开放,旧城内部分历史文物景观得到恢复。
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迅速发展,赋予了文物保护工作新的课题,给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为此,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正在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制订北京市文物建筑修缮中长期规划,使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整体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北京市文物局
近年来,北京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在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抢救和保护了大批出土的地下文物,特别是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及奥运场馆建设工程中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
中央领导及北京市领导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先行”的指示。
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物保护工作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对于抢救保护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是国家依法行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伟大实践,也是贯彻文物工作方针,宣传和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重要机遇。第三,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而进行的大规模、多学科、高层次的文物抢救会战,既是对我国考古和文物保护总体水平的检验,也是向公众全面展示文物考古事业辉煌成就的一次很好的机会,必将大大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自2005年7月15日始,2006年9月20日结束,勘探面积272万平方米,完成发掘面积16360平方米,共发掘遗址8处,墓葬125座、窑址13处及灰沟、灶址等其他遗迹,出土文物时代跨度为战国、汉、唐、辽、金、明、清,出土陶器、石器、铜器、玉器、瓷器等大量各类文物。
其中丁家洼遗址是北京地区首次系统发掘的春秋时期燕文化居住生活遗址,填补了东周燕文化既往考古发现的空白。遗址内涵丰富,为东周燕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详实具体的资料,也使学界对于东周燕文化面貌的认识更加深入。
奥运场馆建设文物保护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各奥运场馆的具体情况,按照“抢救为主,保护第一”的文物保护方针,北京市文物局与原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制定了阶段性的工作方案,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负责实施。目前,已圆满完成了保护、抢救文物的工作。
2004年至今,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人员以科学的工作态度和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先后对10余处奥运场馆及配套工程进行了考古勘探调查和发掘工作,分别为五棵松篮球馆、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会议中心、数字北京大厦、奥运村工程、五棵松棒球中心、飞碟靶场等。
截至目前,勘探总面积已达150余万平方米,清理发掘汉代至明清时期古墓葬700余处,出土了可整理复原的文物1500余件,包括各时期瓷器、陶器、铜器、饰品等,这些为我们研究汉、辽金至明清等各个时期北京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上述奥运场馆主要集中在朝阳区大屯、洼里及海淀区五棵松等地区,地下文物以明清时期中小型古墓葬为主。通过这些考古工作和出土的文物,为研究北京地区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习俗、丧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探讨北京地区区域文化、北京城市发展史等问题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目前,北京市正在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研究,对考古发掘资料进行整理,以充分发挥文物的研究、教育、展示作用。通过各有关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努力工作,做到了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很好的配合了奥运工程的顺利实施,充分体现了“人文奥运”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