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旗舰”摸索中推进
“公共外交是个西方来的概念,我们需要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虽然目前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整,但我们必须现在就行动,边摸索边实践。”魏欣说。
作为中国整体外交工作的“旗舰”,外交部会同其他部委在过去一年中紧密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外交60年、国内外重大外交活动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主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公共外交新思路、新方法,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推进公共外交。
积极创新工作模式,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等重大外交活动为平台,设立中国代表团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中心,邀请中国官员、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代表、企业家与媒体和公众展开热烈的互动和交流,主动宣介中国政府的政策主张,回应各方关注问题。
作为外国记者事务的主管部门,外交部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全面贯彻落实《外国常驻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与外国记者开展了更多互动和交流。除一年近百场例行记者会外,外交部为外国记者组织或协助安排近130场采访活动,比往年成倍增长。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上海世博会开幕之际,外交部打破常规,两次邀请来自亚非拉地区百名发展中国家记者来华采访有关活动,增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
加强公共外交工作机制建设,在“公共外交办公室”之外,还建立公共外交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促进与各相关机构的沟通和交流。
中国驻外外交机构也积极主动开展公共外交。驻外大使及高级外交官通过对外发表演讲、在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接受采访、出席研讨会等方式,与当地各界人士加强沟通交流,增信释疑,宣介中国发展成就和政策立场。各馆还成功举办使领馆“开放日”、中国论坛、中国主题研讨会、图片展、电影招待会以及中国文化节、电影节、文艺演出和青少年交流等大型公共外交活动,在当地社会不断掀起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热潮。
“现在对外交官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要能写会说,既能够分析政策,也能够阐释政策。”魏欣说。
对于现职大使、参赞等中高级外交官,外交部要求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公共外交,更多地面向驻在国公众发表演讲、接受媒体采访。新任大使、参赞履新前也要接受公共外交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包括如何接受记者采访,如何发表演讲等。
公共外交的“中国特色”
专家认为,尽管“公共外交”是个较新的学术名词,但这一外交形式在中国其实也存在已久。中美“乒乓外交”就是其中典范,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还有目前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都属大规模的公共外交。中国文化部举办的“欢乐春节”,国新办的“感知中国”,国家汉办开办的孔子学院以及人大政协等开展的相关活动,也都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
权威人士认为,中国外交政策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坚持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这也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最大优势和取得成功的最大保证。
“中国的公共外交机制仍在建设和磨合中。目前公共外交的主体还是政府,但越来越强调民间的作用。”魏欣说。“我们要努力开拓中国公共外交新局面,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了解与互信。这不仅对中国有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瞭望》文章: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公共外交的突出亮点
继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时间跨度长达半年的上海世博会正在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又一个突出亮点。
包括法国总统萨科齐、韩国总统李明博等在内的20位外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或出席世博会开幕式,或主持各自国家馆的开幕仪式,嘉宾之多为历届罕见,“世博外交”备受瞩目。上海世博不仅是世界经济、社会、科技、人文领域的盛会,也成为一次规模空前的全球外交盛会。
上海“世博外交”也是一次迄今最大规模的公共外交新尝试。大量的媒体聚焦,数以千万计观众的现场观展,中国和世界“零距离”。上海世博园区5.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云集了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活脱脱一个“地球村”。在这里,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界眼前,一个更为多样性的世界也呈现在中国眼前。
世博会也极大激发了上海老百姓的主人翁精神,大街上身着绿衣的志愿者随时乐于提供服务,“人人都是东道主”成为普通民众的心声。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也与美国环保协会共同发起“绿色出行看世博”活动,并发行了全球第一张低碳交通卡,每个持卡人将通过绿色出行基金为世博会减少1吨碳排放。民间机构的参与,增加了一种新的管道,能够对信息反馈起到有利的作用。世博会推动了民间机构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合作,能够达到双赢的结果。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北京奥运还是上海世博,都是中国国力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拓展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的有利契机。但由于中国公共外交起步较晚,要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要提高全社会对公共外交的认识,将其纳入国家对外战略的大框架之中,并据此制定中国的公共外交战略。
作为公共外交的主导者,政府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立统一的公共外交领导机构,或建立大外交机制,整合国内各部门、各地方、各领域力量,优化公共外交资源,协同开展公共外交。
为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开辟更大的参与空间,加强基金会、智库、非政府组织的建设,支持和帮助他们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
加大对公共外交的投入,政府应在外交经费预算中按一定比例划出款项,专门用于公共外交。制定研究规划,扩大研究队伍,夯实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理论基础;
加强公共外交教育,广泛开展公共外交知识教育,使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意识。虚心学习、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新路子。(□文/记者杨士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