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访谈
中国驻老挝大使潘广学:
通过联合国机构开展对外援助是有益的尝试
9月17日至19日,中国驻老挝大使潘广学应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邀请,赴老挝川圹省考察了粮计署运用中国50万美元多边指向性捐款开展项目的执行情况。考察结束后,潘大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北青报:此行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潘大使:通过联合国机构进行开展对老挝的援助项目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今后有必要继续下去。通过实地考察,我体会很深。我看到了在老挝的粮计署是深入基层的,它有完备的网络、分发和监管机制,每户得到多少粮食、出了多少劳动力都有记录,可以一直追踪到户。在一些双边援助项目中,有时效率可能不一定这么高。
北青报:粮计署开展援助项目的方式对中国有何启发?
潘大使:以工代赈是联合国机构摸索出来的,通过提供粮食,让老百姓用劳动力去做某些工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既可以让老百姓改善生活,也能增加他们生活的便利,这种方式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我们的对外援助也可以考虑启用这种方式。
北青报:中国在老挝都开展了哪些双边援助项目?
潘大使:从1989年以来,中国已经向老挝提供了大约40亿人民币的援助,开展了很多改善老挝基础设施的双边援助项目,比如修建昆曼公路、建设万象卫星地面接收站、疏通上湄公河河道,目前我们正在为老挝北部九省进行电力综合规划,对老挝电视三台的改装项目也在进行中。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方式有很多种,大多是关系当地国计民生的,可以让老百姓受益的,不仅是老挝,在其他国家也是这样,这些是有目共睹的,是得到其他国家和联合国认可的。
专家视点
中国愿意和其他国家分享农业发展和扶贫经验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叶安平认为,从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对象到捐赠国,中国现在正处于过渡转型期,双方未来的发展方向仍在探讨中,但中国愿意把在农业发展和扶贫中积累的经验和其他国家分享。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叶安平参与了粮计署在中国开展的一系列粮援项目,见证了中国角色的转换。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能力和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除了常规捐款,可能会适当增加对粮计署的定向认捐。不过目前,希望把中国纳入国际援助体系的国际机构众多,中国政府不大可能大量增加对某一个国际机构的资金支持。
叶安平说,对于像老挝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培养当地的专家可能比单纯援助资金更为重要。从近年来粮计署的高层讨论情况来看,部分发达国家主张除了对几个最需要粮食援助的国家外,要减少对其他国家的援助,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压力,也就更需要靠自身的力量来发展。
中国在开展粮计署粮援项目的二十多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业部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叶安平表示,中国有自己的农业专家队伍,愿意和其他国家共同分享。但技术服务不是无偿的,要应对方要求,有相应的人员和经费后才能提供。实际上,中国正在和粮计署进行沟通,试图把和粮农组织的三方合作模式利用起来,不过目前还在探讨中。
数字解读中国对外援助
120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中国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各类援助。
376 中国无条件减免了49个重债贫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376笔债务。
2000 中国援助方式形式多样,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共援建了近2000个项目。
10万 中国为169个国家培训、培养了10万名各类人才。
(资料来源商务部援外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