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全球多边和双边贸易自由化兴起为背景,伴随着世贸自由化的浪潮、区域性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而迅速发展。90年代后,以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区域性协定不断涌现。目前,全球已有240个自由贸易协定,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形成了135个自由贸易区。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框架也陆续建立。例如墨西哥与智利、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国家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欧盟迄今已与其他国家签订了27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其中大多数是欧洲国家,其余为中东、拉美国家和南非。同时,欧盟与另外15个国家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在全球多边与双边贸易自由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应运而生。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催生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东盟担心中国入世后会对东盟经济产生较大冲击,担心一旦中国入世,中国商品将大量涌入东盟市场,在第三国市场竞争加剧,外国在东盟的投资将大幅下降。2000年1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第四次中国-东盟国家领导人会议,在这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首次提出中国计划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并建议在2003年与日本、韩国一道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入世前后对外经贸战略重大调整的产物,也是中国为摆脱长期游离于区域和次区域贸易集团之外的不利境遇,而在机制性的区域合作方面迈出的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东盟国家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和重塑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亚洲金融危机后,在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拖累之下,东盟国家经济急剧波动,国内成本不断上升,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同时周边国家市场开放和低成本竞争,直接影响到东盟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为此实施了一系列减低成本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多边和双边贸易自由化则是这些政策体制调整的重要方面。东盟国家意识到,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搭乘"中国经济快车",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本国经济转型和提升竞争力。
另一方面,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也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基础。早在1992年,东盟6国就签署了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的协议,计划在2010年将区内平均关税水平降到0%~5%。此后,东盟成员国制定了加快实现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目前,东盟国家已将90%以上的产品关税降至0%~5%。经历10年发展的东盟自由贸易区所涵盖的内容构架和制度安排,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现实的框架和机制。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东盟仍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区,同时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也逐年增长。中国与东盟在其他领域的经贸合作也不断扩展,如东盟是我国承包劳务合作的重要伙伴,双边农业合作力度加大,科技交流迅速发展,货币互换网络正在建立,"电子东盟"项目业已启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 --摘自《东南亚概论》,主编 刘稚 云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