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报道:世博会正式开园/贾庆林致辞/国际展览局秘书长致辞][亮点:集中应用高科技][志愿者激励办法出台][5月1日开馆一览][离园客运5月1日起执行新运营方案][仅12座涉博车站跨零点运行][交通出行攻略]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1+1》。
再过不到一天的时间上海世博即将开幕,经过了七年多时间的筹备,终于等到了这样一个时刻。这个过程应该说是充满了艰辛的,就在世博倒计时的时候,让我们现在把目光投向上海,投向上海人。
(播放短片)
记者:
这里就是世博园区的庆典广场,在现场可以看到已经摆满好了座椅,现场的工人正在进行30号开幕式的礼花弹的安装。
工人:
名胜码头礼花弹的安装,应该是说在29号12点以前全部完成。
记者:
这两天来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嘉宾开始陆续抵达上海。这里是上海边检站专门设立的世博通道。
记者:
今天一天将会有六个总统团,三个首相团,十八个部长团,近三百八十名政要集中抵达上海。
记者:
福建海警和海事部门联合进行反恐实战演习,为上海周边海域的安全保驾护航。
解说:
在世博物流中心的二号仓库里,深夜十点多,办公室里仍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物流中心工作人员:
接下来以后我们就先把它归拢,归拢以后,然后一票一票的清,我现在当班的就是12个小时。
解说:
今天,一群特殊的上海市民被特别邀请,乘坐世博号专线,到世博展示中心参观。他们的身份是上海动迁居民代表,他们曾经的家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座展馆。
记者:
我身后不远处就是本次世博会的中国馆,但是我更想告诉你们,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周家渡。几年前,这里的九千多户居民因为世博会的召开,而开始了动迁,如今几年过去了,他们住在何方?生活的又怎么样呢?
解说:
三林世博家园,是顾女士现在的家,五年前从周家渡街道白莲泾搬到这里,房子面积大了,环境和以前相比也大大改善。
顾女士(上海原周家渡居民):
应该是挺满意的,这么好的地段,那时候我们在白莲泾生炉子的,没有马桶的,挺苦的,这个地方煤气、卫生,应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的是不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了。
记者:
当时那些街坊都过来了吗?
顾女士:
都过来了,我跟他们联系,一个电话都过来了,他们到我这里就像到了娘家,还是娘家好。
汤善明(周家渡街道办事处市政科):
这几年因为世博动迁,大动迁,还有世博配套道路,还有旧改项目,动迁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但是基本上到最后,我们大部分是通过协商,高高兴兴的离开我们周家渡,所以有这么多的居民,不愿意把户口迁走,因为对周家渡有情结,有感情。再说尽管是老,因为它毕竟是个老城区,它各方面共建配套方面还是可以的。
字幕提示:
2006年陆杰拍摄的动迁照片,短短一年多,18300户居民和227家工厂全部搬迁。
2006年5月4日摄影师陆杰拍下了姜家离开前最后一张合影。
解说:
世博会前夕,动迁居民姜金祥特意和她的父母去了一趟世博园,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当年居住的地方。
姜金祥父母:
应该是这里,就是这里,应该是那个地方到家了,又到家了,我们到家了,故地重游,把我们家乡建设这样美,我们不认识了。
解说:
2006年动迁到三林世博家园,如今故地重游,一家人捧着拆迁前留下的门牌,又照着老位子再合一张。
姜先生(上海原白莲泾居民):
这是我们原来居住地方的这块门牌,搬迁的时候,带到了新的世博家园保留纪念,我一直保存很好。甚至有的人家,把瓦片都带了几片。
解说:
除了门牌之外,姜家还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上海市政府给每户拆迁的家庭赠送的一本纪念册,这本纪念册的最后一页有一张世博园门票,但是这张票他们不舍得用。
姜先生:
也是作为世博会,这一份珍贵的纪念品,就是买票也不会用这个。这个有特殊的意义。
顾女士:
走的时候我真的流泪了,真的依依不舍,现在看着那个世博场馆那么好,有我们的贡献,是我们做出的贡献,我挺感动的,我们中国真伟大。
字幕提示:
4月24日,上南一村动迁居民宋明榴在中国馆前展示自写书法条幅。
4月24日,白莲泾动迁居民身着旗袍参观上海世博园。
4月29日,动迁居民代表受邀到世博展示中心参观。
主持人:
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仍然是《瞭望周刊》的高级记者王军先生,王先生曾经常年对城市的规划变迁有过跟踪报道,甚至研究。刚才我们看了这个短片,心里真的是很感动。当我们说起来,整个中国,主要是上海,为世博会筹备了七年的过程中,一句话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通过这个短片你看到是很多一个个的人,一户户的人家,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情感,上海人真的付出了很多。
王军(《瞭望周刊》高级记者):
我刚刚看到短片当中,他们举他们家门牌号真是感觉很复杂,同时也感到很欣慰,因为世博会跟奥运会还有一个地方不太一样的,奥运会是以城市为主体来承办的,而世博会是国家来承办,所以可以说在上海举办这么一次世博会,是上海给国家做了一件大事,这些老百姓的生活因此受到改变,他们作出了这种贡献,我就觉得,不仅仅是对上海,还有对于整个中国。
我看到他们得到了非常好的安置,他们对他们被安置的情况感觉到非常满意。所以我就感觉,首先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很感动。
主持人:
里边谈到了一个数字,18000多户人家,我们按照核心家庭,乘以三,六万多人,也就是说,六万多人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变化。
王军:
是呀,所以我觉得他们,因为是整个公共的利益,整个国家的利益,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动迁。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觉得应该给他们更好回报。所以我看到这种回报成为现实的时候,当然觉得很高兴一个事情。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因为世博园区的建设,而不得不动迁这些人们,其实对于整个上海来说,我觉得可能每一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受到世博建设在筹备过程中的一些影响。比如说这儿有一个数字,去年9、10月的时候,上海的建设工地有6000多个,同时在建地铁有160多处,你想想上海人他们的出行能受到多大的影响。
王军:
因为世博有那么大的建设量,但我相信这些,就跟北京一样,奥运会,奥运会之前的施工也是一个大工地,但是奥运会留下了很多很重要的遗产,我相信世博会也会留下来的,属于城市的财富,比如基础设施,特别是地铁,我知道现在地铁建的非常好。我觉得这些东西会让整个城市长久受益,这些基础设施实际上也是提高了整个城市财富,我相信每一个市民也会分享到这种财富。
主持人:
2008年北京奥运的时候,北京人的生活也受到了半个月的影响,最集中的受到了半个月的影响。但是我们看,上海可是半年,在未来的半年中,上海人要继续做贡献。
王军:
180多天不容易,向上海人民致敬。
主持人:
像刚才看到的短片里面有一位上海的老市民,上海市政府给他们发了纪念册,每户人家送给他们一张票,但是他们的心情很复杂,是希望留作纪念,不愿意把这张票去启用。
王军:
对,我相信他拿到这张票的时候,我就想,他真是就会看到自己在这么一个重要的时刻,他的一个生命的印迹实际上就在这个票里面了,我就觉得这真是一个很美妙的时刻。
主持人:
还有一个细节我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上海市委市政府给市民的提倡,因为我们是主人,所以人家远道而来的,先紧着人家看,我们在最后看。
王军:
是,我还知道上海教委领导还有一个号召,世博会是一次非常好的,了解世界,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所以说我们的孩子们也许最好的暑假作业就是来看世博,所以我就觉得,世博会确确实实是一个很空前一次,大家来学习,来了解整个世界,整个时代的进步这么一次机会。
主持人:
世博会这么大的活动,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我们能够眼睛看到的那些物质上的积累,比如说地铁长了,比如说建筑物比以前更加方便,更加多了。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中的市民精神的培养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播放短片)
参观者:
我是从太原1800多公里过来的,就是为了看世博,所以说我今天看到它这个站点太好太好了,给我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志愿者:
我们这个站点有一些导航,观光指引图,游客,我们这里有一些大学生,我们会为他进行英语上的交流,还有一些小语种的翻译之类的,站点志愿者有十万人。
解说:
十万多人,这只是一千多个城市志愿者服务站里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人数,在世博园内,还有七万多名志愿者将坚守在岗位,从世博知识到各国礼仪,再到应急情况应对,都是大家需要掌握的。
邹红(世博会志愿者):
(握手)就是身体要往前倾,然后要很亲和,要面带微笑。
丁沁南(世博会志愿者):
然后像递东西之类的,比如说要递这个话筒,我不能直接就杵着给你了,我得把手握的地方递给你,递的高度要合适。
解说:
同时在园区志愿者中,还有一支220人组成的长期管理岗位,他们主要负责协助世博会组织方开展志愿者报道、培训、调配、宣传、后勤等方面的工作。
与一般的志愿者服务14天不同,从世博会试运营到结束,他们的工作时间长达9个月,为此有的人不得不辞去原本稳定的工作。
志愿者: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我要为自己家,自己的城市,自己的上海做这些事情,贡献自己一点点微薄的力量。
解说:
不图回报,热心奉献,在上海还有一支特殊的志愿者服务队,成员都是聋哑人。
潘虹旭(本台记者):
由于听不见,也说不出,所以这些志愿者们也一套共同的装备,就是一面写着文明礼貌用语的小红旗和一张写着谢谢配合的笑脸牌。
吴国威(志愿者):
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办一次胜利、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解说:
在上海,这样由普通市民担当的城市文明志愿者人数已经接近二百万,他们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甚至不分国籍,热情好客,将遍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诺杨 罗拿(外籍志愿者):
这边多了一个(字母)i,这个要去掉,而且两处都错了,这边这边都不对的,所以如果不懂汉字的外国人,看了guibei路就肯定找不到古北路。
解说:
正如2008年的北京,今天的上海与无数志愿者一起用行动阐释这个城市的还有无数个世博人家。他们不仅要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栖身之所,更要用心去表达这个城市的情怀。
陈洁(世博人家):
我们又买了一个西门子的冰箱,开价是八千多,后来我们大概六七千,还价还到这个价钱。
记者:
专门为这一次?
陈洁:
对。
记者:
这次算过没有,一共为世博人家硬件上投入了多少?算装修。
陈洁:
我们不能算投入,我们付出了四万。
记者:
付出了多少?
陈洁:
四万块钱。
记者:
这钱是您儿子出的,还是自己出的?
陈洁:
不是,我先生出的。
程叔雏(世博人家001号户主):
我们这里世博人家,大多数都把自己家里面最好的一间朝南的拿出来拿给客人,主要是也体现我们对客人的一种尊重。
解说:
明天世博就要开幕,一座城市今天充满了忙碌还有一丝紧张,更有温馨,它来自精心的筹备,精致的建筑,更来自两千万上海市民的付出,为了这座他们生活的城市,更为了这座城市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主持人:
王军,我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刚才那位世博人家的阿姨,她说了一句话,她说我不是不能叫做投入了四万,我叫付出了四万。你觉得这个投入和付出,这两个词有什么样的不同?
王军:
我觉得她有一种很强烈自我主体的意识,也可以说正因为有她这样一种自我主体意识,她实际上是在很真实地参与这个过程。
主持人:
她是带着一种情感的参与,而不仅仅是算一笔帐,我投入多少,我能够盈利多少。
王军:
对。
主持人:
她是带着心血去付出的,带着感情去存在的。
王军:
因为它存在着,我在参与着。我觉得是这样一种感觉。
主持人:
刚才我们在短片里面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志愿者,刚才有一个数字,上海将近两千万人口,这一次参加世博会的志愿者有将近两百万。换句话说,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志愿者,而这个志愿者的构成,你看,有身体不便的残疾人士,还有老年人,头发花白的人,甚至还有外国人,当一个城市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志愿者去参与这样一个大活动的时候,你觉得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王军:
这真是一个没有美妙的事情,我就觉得,这使我想到奥运会的时候,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临时增加了一个日程,向志愿者致敬,我就觉得奥运会,中国的代表团拿了那么多金牌,其实我认为最沉甸甸的一枚金牌是志愿者。我就觉得奥运会恐怕是给北京这个城市,或给中国社会留下了一个很重要精神财富,就是志愿者的精神。我看到现在在上海,这种志愿者的精神依然在那个地方,在光大着,我觉得是非常好一个事情。
主持人:
咱们说深一点,你觉得一个城市为什么需要志愿者?或者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为什么在中国,通过世博,再通过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两个活动为标志,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出现了,这是为什么?
王军:
这就是城市的精神,大家为什么要到城市里面来生活,因为这在城市里面,这是一个社区,无数社区组成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谈到社会生活体我就想到,在我们十七大报告当中,对这个有专门一个表述,说要扩大基层群众自治的范围,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要扩大群众的参与,社会自治,这些东西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是有表述的。
主持人:
这是十七大从政治角度,从一定的高度来看来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平民的角度,站在一个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一下,为什么城市需要志愿者?一个美好的城市,现代化的城市,是以志愿者多少为标志的?
王军:
每个人都应该有志愿者的精神,因为每个人都是,我们是市民,我们在这个城市里面生活,我们需要彼此分享机会,分享情感。我就觉得这些东西,而且中国现在也恰恰是到这个时候了,尤其是在这三十年来改革开放过程当中,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元了,所以我觉得十七大报告提出这么一个东西,不是偶然的一个事情,是个必然的。比如我算一算,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市新增的就业和农村到城市里面,从就业人口,机会,70%以上就业机会是由非国有机构提供。
主持人:
上一半部分的时候我们说上海市民,实际上是为世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我们牺牲了很多。但是也许就是他们在承担牺牲的同时,他们也在作为一名志愿者,就像刚才短片里面有一个阿姨,也是上了年纪的阿姨,她说,我要为自己家,为自己的城市,自己的上海做点事。
王军:
对。
主持人:
其实这可能也就应验了那句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王军:
对,其实我就觉得,你可以说是牺牲,我就觉得我也不愿意说是,简单的说是个牺牲,他们应该是一个贡献,这个贡献,实际上他这样一种行为,导致整个社会吸引力,整个城市价值在提升。实际上作为一个市民来说,我所在的城市的价值在提升的话,我是应该能够分享的。(来源:CCTV《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