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的剃度
男孩到了7、8岁,便要进学校读书;也有的孩子不上学,到附近的寺庙里当小喇嘛.寺庙住持先要检验他的情况。过去金银匠、铁匠、屠夫、天葬师的孩子被认为出身“不洁”,不能当喇嘛。检验合格后,他必须找两位师傅,一位督导他的生活行为,名叫规范师;一位负责他的文化和经典学习。师傅大都是他的亲戚,例如舅父、叔伯、兄长等等,这种亲属关系在寺庙里是很多的。他给师傅献哈达一条、酥油茶一壶和礼物若干。师傅替他剃掉头发,留中间一小撮。带他去见寺院的住持,住持经过简短的询问,证实他确有决心为僧,便一边祈祷,一边举起剪子,剪掉他最后一撮头发,并给他取一法名,这个法名成了他在寺庙里永久的名字。接着这个小喇嘛手持长香一束,由一僧人引导进入全寺僧人集会的大经堂,这位僧人高喊:“这是我们的新教友!”把他带到他固定的坐垫上,于是完成了剃度的手续。
寺庙的日常生活
喇嘛寺庙的清晨生活,是把手伸到窗外能看清掌纹的时候开始的。这时,值班僧人登上寺庙最高的“措钦”大殿楼顶,击3次掌,用厚实的胸音反复多次呼喊:“米米泽哇德清坚色斯!”(观音菩萨保佑平安)。全体僧人在呼喊中起床,像潮水一般从各处僧舍涌进大经堂作早祷。几千名喇嘛在领经师的带领下同时吟诵,颇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早祷大约进行2-3小时,其间3次上百名小喇嘛排队进入经堂依次倒酥油茶和“土巴”粥,喇嘛边吃边喝边念经,场面非常有趣。早祷会上常有施主布施。有的家庭喜庆临门,领经师宣布:“让我们为幸福祈祷!”有的家庭亲人去世,领经师宣布:“让我们超度死者的灵魂!”僧众念完走出殿门时,施主提着钱袋,发给一人—份。早祷后是午祷,时间大约9至10时,各扎仓(寺庙下属的僧院)的喇嘛回到自己的扎仓大殿念经喝茶;午后3 、4点钟,每个康村(扎仓下属以地域为单立的僧人团体)喇嘛集合于自己的康村殿中诵经喝茶。每天除3次祈祷会外,还要举行3次辩经会。每位僧人都要受两次戒,10岁时受沙弥戒,戒律36条;20岁时受比丘戒,戒律253条。受戒人在高僧活佛的主持下,面对经书佛像庄严宣誓,遵守戒律,为众生有情,身体力行。
通向佛学博土的道路
小喇嘛进寺后,要侍奉师傅3年。这期间他必须学会并掌握寺院生活的规则和习俗;服侍师傅,承担寺庙各项粗重工作,同时还要学会藏文拼读和诵念简单的祈祷词和经文。当他粗通藏文以后,便编进班级学习佛教五部经典。第一部是因明,这是根本的根本,一般要学习3年;第二部是般苦;第三部是中观,第四部是戒律,第五部俱舍,每部都要专修4年。这五部经典是三大寺学经僧人必修的功课,总共要用2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学习。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背诵和辩论。春秋两季,要举行背诵经文的考试,原则上会背诵自己正在研习的课题,一次背50页。分组在住持面前断考试:如果背不出来,便要受到处罚。辩经考试在春秋两季进行,考试场地设在全会苑的树林内,由主持高僧出辩论题,僧人两人一组,一问一答。提问者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答辩者竭尽所能地展现自己的口才和学识来回答;提问者千方百计挑毛病,钻牛角尖,答辩者如能巧妙应付,众人便发出欢呼;如果辞穷理屈还不肯服输,大家便起哄嘲笑。考试不及格的,取消学位资格,只能当一般的喇嘛,做些服劳务的差使。 …当然寺庙里的喇嘛,也不都是学经,学经僧只占寺庙人数的四分之二。此外,还有的喇嘛专门为人念经祈福,超度亡魂,主持婚丧典礼;有的喇嘛专门为人治病、占卜、绘画、雕塑佛像、刻印经书、吹奏佛乐;有的喇嘛专门从事寺内体力劳动,其中包括一种称为“陀陀”的喇嘛,他们的衣着打扮非常奇特,并有自己的组织、自己的神道。他们不习经典,专工武技,平日充当管事大喇嘛的随从、保镖。遇有战争、械斗,他们是最勇猛好斗的一群。学经僧依次升级,最后通过公开答辩,考“格西”。“格西”是格鲁派最高学位,有人称之为佛学博士,按照考核情况又分4类,最高的是拉让巴格西,是一年一度的拉萨传召大法会上通过公开答辩确定的;其次是磋让巴格西,在藏历2月举行的传小召法会上,用同样的方法考试;第三类称朵让巴,第四类称林色,都是寺庙授与的。本世纪60、70年代这种授与格西学位的活动一度停止,1986年开始才又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