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5年增五成 消费年均增7.6% 居住支出增加较多 -中国航天已具备5大能力 力促卫星导航终端产业化 鼓励企业投资 -肉价5个月来首下降 CPI有望见顶回落 消费者:物价上扬日子照过 -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洋浦保税港区 南京新街口商贸密集度最高 -广东佛山国企领导私分1411万国资 探访各地"物权法第一案"缘由 -银行系QDII投资门槛再下降 起点5万元 QDII基金中签率仅4成 -中国一流研究生院名单发布 19所入选 各一级学科A++级学校排行 -工行:ATM跨行取现手续费调至2至4元/笔 京沪暂不上调 涉嫌违法 -9月能源价格稳中略升 成品油资源仍偏紧 中国跻身全球风电13强 -6家中国企业跻身纽交所涨幅前十名 中小板流通市值首破3000亿
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1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终将开工建设。昨天,《第一财经日报》从国家发改委网站获悉,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已批复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此前该项目一直没有开工建设正是因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直在审批之中。

去年3月,发改委曾发布公告称,批准京沪高速铁路项目立项并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将组建京沪高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但预计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的京沪高铁立项后却迟迟未开工,事实上在去年该项目就已完成了途经流域的防洪评价、地震灾害评价,上报给国家环保总局的环评报告,上报给国土资源部用地的预审报告,只欠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这一“东风”。

去年8月,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开始对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进行评估。堪称国内最繁忙铁路干线的京沪线,连通长三角、环渤海两大经济发达地区,沿线人口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目前运输密度是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四倍,修建高速客运专线已迫在眉睫。

作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项目,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全线按最高时速350公里、设计运行时速300公里,共设置北京、天津、济南、蚌埠、南京、上海等21个客运车站。届时,北京到上海直达只需5小时,年单方向输送旅客8000余万人,将比目前京沪铁路上每小时平均130公里的动车组缩短5小时。

如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后,按照常规,审批后3个月可以开工建设。此前,铁道部曾透露,京沪高速铁路预计今年开工建设,并将于2010年投入运营。

京沪高速铁路计划采用高速轮轨技术建设,并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法人资本及国外投资,构建多元投资主体,拓展多种投资渠道。此前,铁道部曾透露,在铁路技术装备方面,京沪高速铁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采用国产化的技术装备,打造中国品牌,将有70%以上的技术依靠自主创新。

昨天,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博导孙章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南车集团、北车集团等国内大企业已经开始与国外大公司联合开发高速列车技术,其中南车集团在吸收消化西门子的技术后,自行研制的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已经下线,并计划在明年应用到北京到天津的城际客运专线上。

不过,孙章也指出,由于高速铁路的速度快,对轨道、轨基的抗震动、抗冲击力的要求高,甚至铁轨之间的距离精度要求也更高,因此修建铁路的技术水平需要再上一个档次。陈姗姗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文章:
中国时速300至350公里动车组即将年底下线 京沪高速铁路将开工
铁道部部长:准备长达十年的京沪高速铁路将开工
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2010年基本建成
京沪高速铁路已获准立项 铁道部将确保顺利开工
中国已掌握关键技术 京沪高速铁路将于近期开工
中国将建最大高速铁路网 跨国巨头欲参与投融资
专家详解京沪高速铁路:坚持以我为主
京沪高速铁路年内开工 2010年投入运营
铁道部宣布:京沪高速铁路2010年投入运营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上海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 月收入低于六百元的可申请
新疆拜城发现储量1300多亿立方米的大气田 保证西气东输气源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