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深圳市金融运行报告(全文)

2011年06月03日11:2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2010年 理财产品 中小企业板 科学发展观 外源性融资 银证保 房地产市场调控 融资融券业务 质押式回购 融资融券交易

专栏 1 深圳法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稳步上升,资本补充机制仍有待完善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中央密集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银行信贷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银行资本充足水平逼近监管红线。与此同时,2009年以来银行监管部门又提高了银行业的最低资本要求,将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标准分别提高至10%和7%。在满足扩大自身发展和外部监管要求两方面压力下,深圳法人银行采取多种方式补充资本,资本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充足率稳步上升。截至 2010年 6月末,深圳市 8家法人银行(4家中资、4家外资)资本净额共计 2158.6亿元,分别比 2009年末、2008年末增加 447.7亿元、831.3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11.0%,分别比 2009年末、2008年末上升 0.6个、0.7个百分点;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8.5%,分别比 2009年末、2008年末上升 0.8点、1.1个百分点。

2008年以来,深圳法人银行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补充资本:一是上市银行增发配股进行外源性融资。招商银行完成 A+H股配股融资,一次性补充资本 215.7亿元;深圳发展银行向平安寿险定向增发 3.8亿股,补充核心资本约 68.8亿元。二是发行次级债券及混合资本债券。招商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募集资金 300亿元;平安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募集资金 30亿元;深圳发展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和混

合资本债券募集资金 95亿。三是大股东注资。永亨银行通过大股东注资增加注册资本 5亿元人民币。华商银行通过大股东注资增加注册资本 5.4亿元人民币。四是通过内部积累,提高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上述资本补充方式虽为银行募集了大量资金,但却存在各自的短板。股权融资方式,若投资者不能得到满意的红利回报,上市银行将面临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市场风险;发行次级债券及混合资本债券方式面临监管限制;大股东注资方式筹集资金有限,适用于贷款规模较小的外资银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巨大资本需求则是杯水车薪。

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已成为当前快速扩张的银行业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和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银行应进一步强化资本管理理念,建立完善资本管理体系。资本管理体系应统筹资产、负债、利润、发展理念及业务创新等要素,实现资产、资本、核心资本的匹配增长。具体来说,应构建以留存收益补充核心资本的长效机制;提高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进一步细分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等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等级,建立多种类、多层次的资本补充产品体系;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工具发展,部分消化银行业不断扩大的表内资产。另外,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强调完善资本补充机制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资本约束,转变过分依赖信贷业务扩张的经营模式,逐步扩大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水平,优化银行盈利结构。

6.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迈上新台阶。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努力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截至年末,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 6802笔,金额 1179.9亿元,上年末增长 60.2倍和 169.3倍,业务金额占全国的 20.3%,居全国第一。业务种类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人民币结算业务,以及相配套的跨境贸易融资(贷款)、账户融资(拆借)、购售、对外担保、境外机构境内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等业务。参与试点的银行 41家,企业 983家,分别比分别是 2009年末的 1.9倍和 25.9倍。深圳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市进出口量的比例,由年初的不到0.1%提高到了 3.8%。深圳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具体特点见专栏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