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从“半封闭市场”到“国际化平台”
因为遭遇了种种争议,尚未“破茧”的国际板注定是虎年股市里的另一个热议话题。
在期待能在家门口买到汇丰、西门子、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股票的同时,中国股民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担忧:全球金融危机尚未消退,国际板是否具备推出的条件?在国内直接融资渠道尚未畅通的背景下,开设国际板是否会对本土企业形成“挤出效应”?具有高市盈率特征的A股市场,是否会成为外国公司“圈钱”的场所?大批国外企业登陆A股市场,是否会导致监管失控?
这种期待和担忧并存的状况,或将伴随国际板整个建设和推进的过程,从而贯穿整个虎年。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耿亮看来,拥有丰富的上市资源是中国资本市场一项特殊的发展优势,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主要市场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蓝筹股市场应该也有条件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市场。
许多股民也许并不了解,发达的国际公司股票市场早已成为境外成熟市场成功的标志之一。在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的会员中,超过七成已经建立了规模各异的国际股票市场。而作为全球证券交易所的翘楚,伦敦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均是吸引外国公司上市数量最多的交易所。
事实上,许多中国股民本身也有投资外国公司的需求,一些人甚至利用出境旅游的机会在境外开户,以达到分散投资的目的。宏源证券程文卫博士认为,与其让这些资本冒着巨大风险通过“灰色通道”流出,不如打开大门,通过国际板引导这些资金合法投资于优质海外企业。
“建设国际板能为中国处于‘沉睡’中的庞大资本提供创造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机会,从而规避单一市场的投资风险。更重要的是,国际板有利于监管部门掌握国内资本投资国际企业的主导权和监管主动权,有利于资本的合法、有序流动。”程文卫说。
据悉,目前国际板的制度、规则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和修改中,相关技术问题也在不断完善。如果孕育中的国际板能够在2010年“顺产”,中国股民将得以在虎年见证并参与中国股市的又一大重大转型:从“半封闭市场”走向“国际化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