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基金发售又进入密集期。据统计,共有17只基金发行。新发行的多为袖珍基金,规模不大。从近期发行情况看,其销售不很乐观,且有多只基金延长了募集期。这与2007年单个基金发售首日就有近千亿的申购量有天壤之别。尽管基金公司仍用明星基金经理来解决难题,但不少投资者表示,由于今年在基金上的投资亏损巨大,已经不放心将钱交给基金经理打理,都希望对基金经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后再做决定。
明星经理难阻业绩下滑
今年以来,随着股市的全面下跌,基金的业绩一落千丈。为了扭转这一困境,基金公司启用大量发售新基金的策略,然而这一策略在持续下跌的市场中效果很差。于是,基金公司开始用明星基金经理来解决当前的难题,像华夏基金公司的王亚伟和南方基金公司的谈建强两大“王牌”基金经理都纷纷“出山”,但即使这样也没达到预想的效果,销售情况仍很不乐观。
长城证券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证监会共批准58只新基金发行,其中股票型23只、混合型12只、债券型22只、保本型1只。截至5月20日,共有28只基金宣布成立,共募集资金962.95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8只,募集资金225.18亿元(含一只QDII 4.63亿元)。这与2007年单个基金首日就有近千亿的申购量有着天壤之别。
就在几年前,基金经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还是比较陌生和有些神秘的。然而,当经过这轮长达3年多的牛市后,基金经理的市场地位“一飞冲天”,身边的拥护者成千上万,更甚至有些明星基金经理在投资者的眼中俨然就是“印钞机”,他们认为,只要买入这个基金经理运作的基金,就会稳获收益。而这一现象在牛市中确实得到了体现,可是,随着市场的整体调整,这些投资者的观点开始发生变化,原因就是所投资的基金也开始出现亏损,而且亏损幅度随着股指的下跌越来越严重。
当投资者在基金上的投资亏损后,有些人开始反思对基金经理的崇拜是否正常。
70后经理占据大多数
记者据公开资料(截止到2007年年底)不完全统计,在448名基金经理中(包括已经离职的基金经理),出生于1960年-1969年的共有178人。
共有269人出生于1970年-1979年,其中生于1980年的有1人。
现役基金经理中,年龄最大的是1960年出生的李昇,目前为基金银丰的基金经理。年龄最小的是1980年出生的倪明,目前是大成创新成长的基金经理。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有250位基金经理都集中在1968年-1973年之间出生,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总数的半数。从年龄划分上看,7位基金经理是在30岁以下,45岁以上的基金经理数量趋于减少。
有趣的是,在众多基金经理中,男性基金经理占到总数的9成,女性仅占1成,然而这些为数不多的女性基金经理在市场搏杀中丝毫不逊于男性。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有一批女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在同类型基金的排名中名列前茅,在业界享有不俗的声誉。
市场分析人士对此表示,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基金经理年龄都集中在35岁-40岁,目前还处于年轻化,因为国际上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
1/3经理经验不足一年
据证券业协会2007年底对基金行业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平均每家有基金经理6人,基金经理的学历普遍较高,硕士学历的占78%,博士及以上的占13%。
令人担忧的是,基金经理“年轻化”所导致从业时间普遍较短。以基金经理初次担任公募基金初始年限为依据,银河证券统计了现任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结果显示,现任383名基金经理中有115名基金经理岗位从业经历不足1年,这也就是说,经验不足1年的基金经理占到1/3。
统计显示,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的仅有长盛、国泰、嘉实等21家基金公司旗下29名基金经理,仅占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7.5%;而其中从业年限超过7年的则仅有华夏、汇丰晋信、华安等7家基金公司旗下7名基金经理,仅占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1.8%。
根据天相投顾董事长林义相2007年年底公布的数据,在从业年限上,以成立一年以上的基金作为样本,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限是1.3年;中国的基金经理们学历高、就业时间晚,大约1/3的人管理基金的经验不到一年,一半以上的是2年以下,接近3/4的人管理基金经验不到3年。
由于基金经理年轻化,多数基金经理管理经验不足,未经熊市考验即掌管百亿资金,这对于基金长期运作来说是一个很“危险”的隐患。
曾有基金公司管理层人士这样表示,原本以为有着同样的研发条件,有相同研发数据,基金经理在操作上应该没有多大的区别,在业绩上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但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在具体的股票操作上,人的思想因素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也就是说基金经理本人的意识判断决定了基金本身的运作成果,哪怕是细微的差别也会对基金净值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心态决定一切。这句话如果用在基金经理身上最恰当不过了。
作为基金投资决策的重要参与及执行者,基金经理对所管理基金的业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国内多数基金经理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
众所周知,在证券市场上的经验不是书本上能学透的,必须经过实战运作才能有所收获。而对于目前缺乏经验的基金经理来说,这些经验的积累恐怕就要从基金投资者所投入的资金上获得了,而投资者则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风险。
“菜鸟”经理6000点还买入
市场中传闻,在今年一季度的股市中,不少基金经理在5000点甚至6000点还在买入股票,而在4000点下方开始卖出。
不少市场人士表示,这种情况只能是发生在没有多少市场经验的散户“新手”身上,而对于掌管巨大资金的基金经理而言,不应该出现类似的情况。
由此,市场引发了关于基金是不是真正的机构投资者的争论。
根据沪深两市交易所统计,一季度末,两市市值26.7万亿元,机构投资者主力基金资产管理规模2.7万亿元,恰是两市市值的10%,而美国基金公司基金市值占到总市值的25%左右。
对于机构投资者,理柏中国研究主管周良认为,我理解的机构投资者是一个法人,并且在操作上有一套投资流程,而不是一般的投资者一个人在做决定。
跟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相比,一方面国内的机构投资者经历的时间短,经过的周期也少;而对于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来说是应该经历市场几个周期检验的。另一方面,我们的机构投资者投资范围比较窄,对于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它们大多进行全球资产的配置。当然我们的规模也较小,这跟发展时间和市场容量有关。
业内资深人士艾万强表示,与国际市场相比,目前我国基金在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少,发展空间较大。而在发展过程中,基金经理的市场操作经验也应随之提高。如果真的有像市场所传的追涨杀跌行为,就显得有些浮躁,这样发展下去不仅对基金经理本身而言无法提高,还将损失投资者的利益。
“公募”“私募”收入差10倍
上海某著名咨询公司2007年对国内24家公募基金所做的摸底调查和评估报告显示,基金经理岗位的平均收入为70万元。
2004年的一份中国基金业的薪酬调查报告就显示,基金经理的年度总薪酬集中在39万-70万元之间,其中基金投资总监薪酬的高端水平已经逾越百万大关,达到120万元的高薪。
尽管时间已经跨越了4年,但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显然增加不多,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明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基金。
一位基金经理透露,同样的资金规模,同样的收益率,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经理的收入能差10倍。
据彭博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社报道,2006年华尔街20个收入最高的基金经理的平均工资为6.5750亿美元。
一位投行的朋友告诉记者,香港的行业研究员的年薪大约在10万-20万美元左右,而成绩优秀的基金经理的年薪普遍在200万元人民币左右。
从上述数字不难看出,与国际基金经理的薪酬行情相比,国内明星基金经理的收入还不够“明星”。
半年内71名经理跳槽
据WIND资讯统计,2007年共发生了353起基金经理变动公告。而根据晨星过去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共有87位基金经理被公告调整岗位;2006年共有130只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04个公告属于基金经理离职,占295只基金总数的33.88%,有三成基金的基金经理由于各种原因调离职务。比较发现,基金经理的流动正在逐年大幅增加。
2008年以来,基金经理离职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截至5月16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30家基金公司离任基金经理已达71人次,相当于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1/8。
据记者了解,薪金收入和职位升迁是基金经理离职的主要原因。
尽管基金公司整体管理费去年全年呈爆炸性增长,但这并非意味着所有的基金公司都能吃饱喝好。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统计数据,53家基金公司中管理费收入前10名的公司占到了一半以上的份额,而其他43家基金公司只能瓜分余下不到50%的市场份额,并且这为数不多的份额有逐步被前10名公司蚕食的趋势,由此导致了基金经理在业内出现收入差距的情况。这些都使得基金经理的内部调整、“离职转会”现象较以往更加突出和频繁,同时也表明了此种环境下,基金经理拥有更多的选择。如果基金经理当年的业绩排名靠前的话,那他再寻找下家时,在薪水谈判上会处于很明显的主动地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经理表示,不管基金经理的岗位如何变化,事实上都与该经理的根本利益关系密切,在管理上,基金公司在对基金的业绩有较高要求的同时,却忽视了让基金经理有着与其业绩挂钩的收入。如此一来,矛盾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于是,一些基金经理不满足自身环境,在市场中通过不断跳槽来提高身价。
经理数量只占美国2%
受牛市狂热氛围影响,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为了高收入而转入私募,使得基金人才稀缺;再加上基金产品的不断扩大和基民们的疯狂追捧,使得有经验的、高水平的基金经理日益短缺。
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基金经理数量只有美国的2%左右,因此未来会有很大的缺口。国外一个基金经理需要培养十年,国内速成的有些不到五年,甚至只有两三年。许多都是靠基金经理带助手快速培养起来的。
业内人士透露,优秀基金经理人人在抢,而一些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的基金经理也会提前下岗。在全年股市收益大好的情况下,许多基金公司没有达到60%收益的基金经理就都纷纷下岗了。
然而,由基金经理稀缺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各基金公司普遍出现了基金经理 “一人多职”的现象。为了规避单一基金经理人的不稳定性给投资带来风险,一些基金公司开始实行双基金经理制,试图产生“1+1>2”的效果。
据银河证券统计,目前,占全部基金总数26.56%的102只基金已经实行多基金经理制,59家基金公司中已有41家基金公司不同程度地试验多基金经理制。而有的基金公司则选择“克隆”基金作为解决人才匮乏这一难题的办法,比如银华系和中邮系基金就出现几只基金间重仓股相同的情况。
人才机制隐存缺陷
曾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基金公司的人才机制,基金业是一个高度人本化的行业,人力资本的贡献度要远超过其他要素。因此,基金公司必须注重对优秀人才的提携和激励,拉开内部收入差距。目前基金管理费不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而且封闭式基金在管理资产中比重较大,使一些基金公司滋生了坐享其成的想法。它们在收入分配上沿袭了传统国有企业的大锅饭体制,实行高收入水平上的平均主义。长此以往,不利于基金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其次,内部决策上存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混乱现象。在一些基金公司,投资决策会议由一个人说了算,基金经理等同于下单员,而一旦业绩不好,基金经理则成为替罪羊。这样的不正常情况严重妨碍了基金经理的成长。
据了解,目前国内基金经理的相对地位在下降,团队的作用在上升。比如国内一家著名基金的股票投资流程15项环节中,基金经理只出现在其中一项环节上。
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人士这样表示,国内外的基金操作风格完全不一样。国外的规则比较多,基金经理的职责一目了然,就是在研究员推荐股票池的基础上做资产配置。而中国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少基金经理事实上在做着研究员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