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经济增速可望连续5年超10% -中国海军创新思维保障"飞豹"战机形成战斗力 揭秘首颗人造卫星 -美国《财富》排商界50大女强人 6名华人上榜(组图) -袁隆平研制的三代超级稻试种成功 国家大剧院地下有10层楼深 -上半年银行业利润逾2600亿 不良贷款率降至8.98% 上市公司百佳 -晋现一批产能超千万吨地方煤炭集团 对煤矿实行A B C分类管理 -广州以后买房只算套内面积 拟取消公摊面积 京二手房逼近万元 -反洗钱监测范围扩大 大额证券交易要上报 股指期货十七大后推出 -股市总市值预计超30万亿元 资本大国正崛起 -[物权法] “70年大限”房屋有望代代传承 相邻关系如何相处
新股申购类产品或可分散投资风险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面对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风险日增、通货膨胀持续走高的现状,无本金风险、收益可抵消通胀损失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或许是投资者分散风险、保证收益的首选。但投资者选择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时应注意产品的结构设置和业绩提取条款,因为不同的产品条款设计将带给投资者差别较大的实际收益率。

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各大银行了解到,黄金周期间国内各大银行推出20多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其中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有10余款。有关银行负责人表示,由于股票和房地产涨势喜人,在高收益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市民投身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甚至有贷款炒股和炒楼的现象。但目前国内股市和房市的投资风险日益增大,投资者应注意适当增加保值型理财工具,有效分散市场风险。

理财专家指出,由于目前通货膨胀率高于利率水平,银行存款、国债、银行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等的收益都难以抵消通胀造成的损失。尽管今年以来央行已连续5次加息,存款利息税由20%下调为5%,一年期存款的税后实际收益率由年初的2.016%上升到3.6765%,但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6.5%的同比增长率相比,仍然存在2.8235个百分点的负利率。三年期凭证式国债的收益率为5.2%,也要比通胀率低1.3个百分点。

理财专家表示,由于新股申购类产品主要是通过一二级市场的差价来获利,而目前国内市场上新股上市后很少有跌破发行价的情况,因此该类理财产品虽然不承诺保本,但实际上比较安全。去年以来,新股申购类产品的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通胀率。例如,中信银行推出的十几款产品在扣除业绩提取等费用后,绝大部分的实际收益率超过8%。

专家提醒,新股申购类产品有资金量越大,收益越接近市场平均水平的特点,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量达数十亿元,因此不同产品的收益差别并不大。但是,产品条款设计的不同却会给投资者带来差别较大的实际收益率:

首先,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分为优先受益型产品和普通产品两大类。优先受益型产品既可以保本,又有最低保障收益,当市场收益较低时,投资者可以从次级收益部分获得补偿;普通型产品不保本,由投资者自负盈亏。但是当产品收益高于最低保障收益时,优先受益型产品的投资者要出让大部分的超额收益给次级收益部分的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将远远低于购买普通产品所能获得的收益。

其次,要注意业绩提取条款。同为优先受益型产品或普通产品,投资者的收益也会因业绩提取条款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别。例如,某银行新股支支打产品,一律提取20%的收益作为提成,但是另一银行的产品则只对高于10%的收益部分提取20%的提成,结果后者会获得高于前者的实际收益率。孔博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9月份新股上市融资记录频频被刷新
华宝信托与交行推出“打新股”理财产品
今天将正式回复质疑 TCL决意斥资10亿"打新股"
香港本月新股筹资预计超300亿港元
“打新股”拉高银行理财品收益
南方基管:南方多利基金转型 将可申购新股
七成新股跌破首日收盘价 三新股均被临时停牌
新股发行集体感染“三高”症
三新股明日登陆中小板
新股中签率越来越低 自己打新股不如集合理财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新疆2020年将建成中国大型油气生产和加工基地
07年全国煤炭产量将超过25亿吨 十一五将增加产能4亿吨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