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动”的垃圾:垃圾分类推行4年仍难落实

发布时间: 2014-08-30 11:24:40  |  来源: 新京报  |  作者: 饶沛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垃圾收集 垃圾分类收集 垃圾进行 绿袖标 厨余垃圾

缺编的“绿袖标”

按照目前垃圾分类小区的户数,“绿袖标”指导员应该配备7万名左右,现在仅有2万名。

为了更好地对居民垃圾分类进行指导、监督,早在2010年5月,北京市便组建了“绿袖标”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计划平均每80户至120户设立一名“绿袖标”。

“原本设想的主要是要起到一个督促居民进行分类的作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副处长张红缨说,但在实际中,有的居民根本不听,一些指导员变成了二次分拣员。

今年61岁的张燕霞是枣营北里的居民,大约4年前,她开始做“绿袖标”。

每天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张燕霞都会站在小区的垃圾桶旁边,提醒居民将垃圾分类,同时对混装的垃圾分拣。“有个小伙子,垃圾分类特别好,我每次看到他心里都很感动。但也有人不是,我提醒要把垃圾分类,对方张嘴就是一句‘你管得着吗’。”

不只因为不被理解,让不少“绿袖标”不想坚持下去的另一个原因,是收入太低。

“绿袖标”王先生说,干完这个月他不打算再干了。“又累,挣得又少,小区里收废品的收入都比我高。”

张红缨介绍,“按照目前垃圾分类小区的户数,‘绿袖标’指导员应该配备7万名左右,但现在才有2万名。每个月区县要给每名‘绿袖标’至少600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我们也不便要求区县去多聘‘绿袖标’,有的区县一个‘绿袖标’就把几个人的活都干了。”

多个区县的垃圾处理部门负责人表示,“绿袖标”目前缺编严重,收入低是主要原因,即使招聘到人了,流失率也非常高。对此,张红缨表示认同,在她看来,一些小区垃圾分类出现问题与“绿袖标”流失率高也有关系。

经济奖励能否奏效?

“这样的机制培养了居民的心理依赖,万一哪天不再实行了,居民还会不会把垃圾分类?”

指导、监督收效甚微,如何打破垃圾分类的困局,多个区县、街道开始尝试新的举措。

从8月初开始,枣园北里的9名绿袖标指导员全部“下岗”。该社区居委会环境主任李世英说,街道考虑引入专业公司来对垃圾进行分拣,“绿袖标指导员工作时间就是每天4个小时,而专业公司对垃圾分拣可能不止这么点时间,相信分类效果也会更好。”

做过一段时间“绿袖标”的王先生则认为,直接的经济奖励或许更为有效。

季渝元居住在东城龙潭街道华城社区,每天早上,她出门时,总会拎着前一天吃剩的果皮等厨余垃圾,扔进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的厨余垃圾桶,然后掏出积分卡,让旁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用POS机往卡里打入1分。“攒够50分就能换一张10元的超市购物券。”季渝元说。

这种垃圾分类刷卡积分的方式,龙潭街道从去年开始引入,居民每分类投放不少于500克的厨余垃圾或不少于250克的可回收垃圾,每日可积1分。

如今,一年过去了,垃圾分拣正确率达到95%以上。

在海淀区苏州桥西等社区,每400户设置一个厨余垃圾投放站,居民刷卡投放厨余垃圾,每次刷卡奖励0.5元,每天限刷一次。“我们要改变大锅饭的形式,不再给居民发分类垃圾桶和塑料袋了,你拿什么垃圾袋来都行,只要里面装的都是厨余垃圾我们就奖励。量多少没关系,只要来投了,意识就提升了。”海淀区市政市容委副主任莘雪林说。

不过,对于这种金钱奖励方式,张红缨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一旦这样的机制形成了,就培养了居民的心理依赖,万一哪天不再实行了,居民还会不会把垃圾分类?这样做反而把责任意识淡化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