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图片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银监会官员否认资金缺口 称银行明年发债5000亿 融资大幕开启? -两岸两会预备性磋商已达成三项共识 陈云林:感觉台反对声变平和 -70.4%受访者承认收入变动影响购房计划 -2010社会蓝皮书 城市居民收入增10% 人均GDP明年底近4000美元 -法国总理带15亿欧元大单访华 西门子在华签20亿元低碳经济订单 -油价22个工作日调价间隔或缩短 保监会:规范保险机构股票投资 -中方驳"基础四国"与美私下达成协议 广州番禺垃圾焚烧项目停止 -河南投600亿建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 武广高铁特等票可看司机驾驶 -温商迪拜楼市被套30亿 外省炒煤损150亿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奏效 -全国最大制售木马病毒案在江苏宣判 重庆涉黑案辩护律师被公诉
首页>>环保动态
专家指出:应对碳交易急需配套措施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12 月 2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仍以CDM项目的场外交易为主,碳交易市场亟待完善,仍需破解多道难题。这无疑是给中国碳交易市场敲响了警钟。

碳排放交易源于《京都议定书》,是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也是清洁发展机制的核心内容。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正值蓬勃发展,根据挪威的点碳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全球碳交易额达到30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至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5年每年碳交易量超过2亿吨。有专家指出:“中国碳交易的商机已经来临。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这意味着未来至少有30亿吨来自于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

虽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但碳交易定价权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中国企业仍旧处于适应之中。一方面在碳交易中买方和卖方不能互通有无。目前碳排放交易相当一部分是境外买家,国内企业与国际买家谈判时,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据悉,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而国内的交易价格在8欧元至10欧元左右。事实上,中国碳排放交易跟西方的碳交易市场有很大差距,信息的透明程度很不够,使得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碳排放协议及其谈判的过程十分复杂漫长:减排量价格、付款范围和条件、核实成本和收益成本、适用的法律等,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国内企业并不十分了解的。由于中国缺乏定价中心,中国企业在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价格时,价格差只是当时国际市场交易价的1/2。再一方面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都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这种状况也导致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甚远。

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对此,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包括碳排放在内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通过市场发现价格,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各个企业的单兵作战。而碳交易所的成立则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交易的模式也非常简洁,即通过引入竞价机制充分发现价格,从而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同时,专业的交易市场还是一个更有利参与国际市场的途径。因为,建立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还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时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到45%。对此,有专家指出,这个承诺为中国碳交易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明年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可能性将非常大。需要尽快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让碳交易市场充分活跃是当务之急。

来源: 证券时报

相关文章:
中国与国际进行碳交易藏风险 合同恐成"卖身契"
世行发布报告:碳交易应更具操作性与实质性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五部委提高拿地首付 政策收紧新一轮以地生财或降温
崔世安率澳门新一届政府宣誓就职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