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沦为“博士工” 中国博士培养制度反思

2010年09月25日09:2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博士生培养 老板 培养学生 博士学位 学术制度 武汉大学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与传播学院 1983年 培养质量 博士研究生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方中明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专业的博士生。在他眼中,由于科研机构跟高校的不同,学生的角色也会弱化很多。“很多时候自己就是职工。”他说。

“学术创新需要一个好的环境,老师有科研任务,课题必须结题、要发表文章,因此肯定要走‘短、平、快’的路线,不容得自由探索,不然课题组就得解散。”他说。“创新是需要时间的。国内目前的环境下,研究生或科学家都是以谋生为目的的。”

一名在北京重点大学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告诉记者,由于就业压力大,为了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和很多人一样,主要为了学位证书坚持。“我们的研究生生活补助不高,很多硕士的生活都有问题,还谈什么学术兴趣呢。”他说。

学术创新遇到的瓶颈在文科类研究生中更为普遍。众多在职博士生拥挤在同一位导师的门槛下,学术的碰撞在现实条件下无法形成。不少在职博士生常常延期毕业,但可能在找到工作之后不再继续学业,于是从开始到最后,导师与学生甚至未能有几面之缘。

断了的传统

直到今日,白志东教授还清楚地记得参加自己博士答辩的日期:1982年5月15日。

1978年,为了解决恢复高考后国内大学严重的教员短缺问题,教育部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设立博士试点,将一批高学识的知识分子直接培养成为博士。今年56岁的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白志东就曾是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并在1982年学位制度重建之后获得新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本来培养博士是解决师资问题,但我们的导师坚持让学生写paper(论文)。”白志东教授告诉记者。

白志东当年的导师是生于湖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授陈希孺。陈先生不仅亲自将学生的论文寄到美国的同行教授手中征求意见,还督促这批中国未来的博士重视对学术专著的研读。

“我们当时除了上课之外,就是要读十几本大部头的学术专著。看完之后,我们需要提出质疑,进行学术讨论。”白教授说。“现在的学生,也许用五年都读不来那些书。”

在白教授看来,博士生培养的优良传统在一些学术领域被切断了。如今国内的博士生教育扩招之后研究生数量过多,出现了从学生到导师良莠不齐的问题。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