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北京流动人口510万 3人中有1名外地人 公安部:建出租房备案制 -外管局:个人炒港股合法 个人直接境外投资最快两周后可在津开户 -国家支持支线航空 国产涡桨飞机产量将翻倍 新舟60飞机将扩产 -商务部驳斥中国境外资源掠夺论 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将二次分配 -中国房贷总额占GDP10% 高房价已成中国经济一大不稳定因素 -反垄断法月底三审 历经13载沉浮 垄断国企拒绝交易等纳入监管 -沪深股市1300只个股上涨 创年内最大涨幅 东北概念股全线利好 -中国核电建设提速 技术引进将摊入电费 日发电量破100亿千瓦时 -"圣帕"已造成20人死亡 山东煤矿事故172名被困者生还希望渺茫 -东北地区有望成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区
2006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2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二、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呈现新的特点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全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达到3180.92元,比上年增加290.26元,增长10.0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253.25元,比上年增加375.55元,增长20%,是近几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从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恩格尔系数来看由上年的44.23%下降到38.51%,下降5.7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山西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收入份额越来越少,农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和多样化。

  ——食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饮食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逐步转向多样化、优质化。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为867.65元,比上年增长3.2%。在食品消费中,人均用于主食消费支出下降,副食和其他食品消费支出上升。从具体食物消费量看,主食消费量减少,全年人均消费粮食203.32公斤,比上年下降6.6%;肉、蛋、奶等副食消费量增加,其中肉禽及制品7.51公斤,增长14.3%;蛋及蛋制品6.01公斤,增长4.9%;奶和奶制品4.84公斤,增长24.5%。2006年山西农村居民主食消费下降,副食消费增加而且日趋多样化和优质化,表明山西农村居民食品结构在消费水平上升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亦有明显改善和提高。

  ——穿着更加讲究。衣着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2006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27.61元,比上年增加63.96元,增长12.5%;其中,人均购买成衣支出160.41元,增长12.6%。农村居民已由过去缺衣置衣的被动消费过渡到注重服装面料、以成衣为主的主动消费,并且在款式、品牌、质地、搭配上更为讲究,衣着品味和档次不断提升。

  ——居住更加舒适。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安居才会乐业。近年来,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山西加大了对农村旧村改造、村庄规划建设的力度,使得农民住房消费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为305.02元,比上年增加104.46元,增长52.1%;年末住房面积人均24.9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0.81平方米,增长3.4%,平均每户住房价值2.81万元。在住房面积、价值增加的同时,农户的居住环境和卫生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2006年末,山西农民家庭中有水冲式厕所的农户占2.0%;装配了取暖设备的农户占13.1%;有96.7%的农民家庭使用安全饮用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0%,并有部分农民家庭使用了液化气、电磁灶作为燃料,农民的居住条件更加方便、洁净、舒适。

(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山西农民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39.75元,比上年增加60.22元,增长21.5%;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2.8%上升到15.1%。购买书报杂志支出人均22.29元,增长11.93%;农民教育投资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高档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对农村居民而言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日益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2006年山西农村居民用于购买家庭设备和用品的支出人均98.29元,比上年增加29.36元,增长42.6%,其中家电设备占了很大比重,农户日用家电的普及率明显提高。到2006年末,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69.5台、电冰箱17.6台、热水器8台、微波炉1.9台、家用计算机1.4台,分别比上年增加了0.3台、3.14台、4.0台、2.0台和1.0台。在保证生产和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购买各种高档家用电器成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又一个重要标志,也体现出农村居民生活越来越趋向城市化。在传统的文化娱乐用品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更加理性,开始向健康型和知识型发展,一些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娱乐工具等也开始进入一些富裕的农民家庭,从而带动着农民整体消费的升级换代。到2006年底,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已达4辆、摩托车54辆、手机52部、电话72部,分别比上年增长1倍、37.2%、87.4%和43.5%。这些情况表明,农村城镇化、电器化的速度正在逐步加快。

(三)卫生和教育投入力度加大,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人口素质是指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是农村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也是农村发展后劲和发展潜能的具体表现。随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农民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到2006年底,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总数已达到了56个,覆盖农村人口1244万。2006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费用为142.66元,比上年增长38.63%。其中,保健费用支出增长73.16%。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1岁。农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和自身技能提高的投入不断加大。2006年,农民人均用于家庭成员的学杂费及技术培训费支出已达237.87元,比上年增长19%。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占10.3%。有组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占22.4%。

(四)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能力增强

生活环境的改善,是体现农民生活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山西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民的生产条件、生态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善,整个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6年全省100%的乡镇、80%的建制村基本通了水泥(油)路;全省100%的乡镇、83.6%的建制村通了客车,并有30个县市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村通电话率提高到98.0%;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省耕地减少幅度比上年减缓;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向好,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增强,农民未来生活的提高将从制度上得到保证。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保障环境明显改善。各地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提高,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及养老保险等都得到较快发展,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建立。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随着医疗、养老保险等改革的深化,农民生存和保障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三、山西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山西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发展阶段来看,尽管全省农民生活有很大提高,全面小康建设有很大进展,但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所达到的目标相比,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

1.农民收入水平低,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和山西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农民收入有了长足的提高,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明显,而且呈扩大之势。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又是重中之重。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18项指标中,农民收入占有20%的权重,是最主要的指标。农民收入低,首当其冲的是影响其购买力,进而使实现扩大内需的方针难以实现,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影响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进入“十五”时期以来,尽管山西农民收入进入较快的增长期,但收入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06年山西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2000年价格计算仅为2675.53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12.5%,全面小康综合分值仅有2.5分,与全面小康标准20分尚差17.5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全省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生活徘徊在温饱区间。从2006年统计调查资料看,全省农村居民最低20%人口的纯收入只有1084.78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4.1%,这些低收入者一般对自己未来收入预期较差,他们为了养老及生活有保障,即使有点钱也不敢消费。山西农民收入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就更为明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仅相当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60%。在全部18项指标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实现程度较低的指标之一。因此,缩小收入差距、帮助弱势群体等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势在必行。

2.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县际间、乡村与乡村之间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异较大,从全省农村发展程度和小康进程来看,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平衡,且差距不断拉大。中部腹地和城市郊区农村发展较快,而东西两山特别是一些居住在贫困县山庄窝铺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滞后,甚至出现一些上学难、就医难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毫无致富门路,生活十分拮据。

3.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使农民缺乏安全感。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赋予了8%的权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被赋予了4%的权重。长期以来,山西省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保险、福利等方面,基本上还是处于自保状态。2006年,山西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42.66元,比上年增加39.76元,增长38.6%,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是农民无奈的选择。农民成为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看病,吃药,住院”问题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增多。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任务十艰巨。

4.文化教育水平和农民素质亟待提高。严重的问题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大量统计数据和事实表明,农民收入和农民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在不断减少农民、转移农民的同时,还要教育农民,培训农民,提高农民,使农民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比较好的岗位和比较高的收入。而目前山西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5年,离初中水平还有1.5年,人口的总体素质离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存在很大距离。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山西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山西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学杂费较高,影响入学率,有一部分农村儿童由于经济原因而辍学、失学,这意味着每年仍有新的文盲出现;另一方面,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90%以上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留在农村的很少。因此,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难度较大。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务必引起关注和重视。

5.生态环境和保障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现程度来看,农村小康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农民的基本生存、生活环境问题。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在过去几十年中的过度、无序开采下付出了空气严重污染、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严重破环等惨重代价的情况下,第二、第三产业并没有给农民带来比外省更多的经济收入。近年来,山西各地积极实施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计划,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从城市到农村,气候和自然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尽管如此,2006年山西森林覆盖率只有14.12%,离小康标准23%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同时还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是防止污染大规模向农村转移,否则即使农民富裕了,也难以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这对缺少绿的山西农村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 中国统计信息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
解决农村“脏乱差” 新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启动
辽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各地农村小康进程监测
西部农村小康首现正值 "娱乐生活"成满意度要素
恩格尔系数中国失灵 质疑"农村小康城镇富裕"
环保总局负责人解读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10年中国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月养老金将超1200元
山东两煤矿发生溃水事故 181人被困 全力救援(组图)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理财技巧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