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库峰会分论坛二:产业转移与重构/实录

2011年06月27日08: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安赛 LTE 全球研发 全球变暖 全球汽车 产业生态系统 全球制造 产业集群 全球能源

主持人苏琦:我想问王钦老师一个问题,马宏(音)他们对中国工业企业的规范化的管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接下来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企业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升级换代的压力,产业转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影响对企业管理并不是太能量化,比如说央企出去拿资源,给外国企业做代工,这个里面怎么量化我们的产业?

王钦: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能够有更多的产出。我一直在思考,日本对于赶超欧美经济,在这个过程丰田模式就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包括美国赶超欧洲的一些国家的时候,福特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实现了最根本的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从宏观也好,从微观讲也好,实际上我们十二五和更长一段时间生产方式的转变到企业而言最根本、核心的就是寻找一条中国效率生产之路。我们有很多企业爱提自己的模式,在这里我不多说。但是日本寻找到了这样的模式确实实现了它经济较高速度的增长。

比如说比亚迪(002594,股吧)的例子,它的例子就是在生产电池的时候就是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它是和人力资源和机械装备进行的组合,我想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提升归根到底解决的途径是把中国的具有的比较优势的资源如何有效的集中起来。实际上大家一方面看到了中国所谓的低成本劳动优势的逐步丧失的过程,同时我想人口是中国大家最大的问题也是资源。中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高性价比的一些劳动力的资源。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在这里我不把它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研发中心,这个更多是一种市场深化的中心,并不是核心技术的研发中心。在这些研发中心当中拥有大量的高性价比的劳动力在发挥作用,所以我想未来在中国的管理模式的创新,真正在世界模式当中得到验证的一定是中国自身的要素资源能够发挥作用的这样一种管理的模式来参与到世界的竞争当中。谢谢。

主持人苏琦:王波先生作为埃森哲的董事总经理,我想问您一下如果我们放到全球经济史的框架来看,您觉得中国的产业转移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失误呢?

王波:我觉得第一个刚才实际上罗密欧·奥兰迪先生谈了,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可能不能称之为奇迹,我同意。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成就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到目前为止真的我还没有听到谁有一个完整的,满意的对中国到底有为什么取得这样的成就的解释。实际上在过去的多少年当中,已经有很多人不断的在预测中国这样的发展是要崩溃的,这种预言已经有好几次了,这个不能称之为奇迹。

我自己觉得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有很多成绩,但是呢,同时我们产生了很多问题,或者我们在成绩发展、速度的背后掩盖了很多问题。特别是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的问题,地区的不平衡,出口和内需的不平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东西如果说我们没有把它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在未来新一轮转型过程中,也能够把它作为调整结构的契机,下决心把这些调整过来的话,我觉得中国未来的产业转移,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自己觉得观念、理念上面可能是我们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谢谢。

主持人苏琦: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在座的媒体同事。

提问:假使产业转移的主体界定在日本和中国之间,你觉得从日本能转移出什么,中国又能够承接什么?

王钦: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分两个部分回答,第一个,确实在日本地震以后已经出现一个现象,确实有电子制造业搬迁现象。另外一个问题,我想从你这个问题入手,实际上你是想讲,我们承接了这些转移,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呢?因为任何的经济活动都有利的一面还有弊的一面,谈到了现在的产业转移跟以前的产业转移一个基本的情景,就是特定时间和背景是在发生变化的。因为当时在90年代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背景是产品的配套能力。无论是劳动者的技能还有我们的管理水平,和今天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说这之间中国的企业或者各个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当中除了我们获得的经济总量,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工业、增加值的不部分之外。

现在我们除了获得这些东西之外,更想获得的是我们能够对地区经济带动产生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我们同样也担心,我们说有欧盟商会的代表坐在这,我们同样也担心你找到成本更低,政策更优惠的企业,我特别担心。随着我们是有分工的,但是我们获得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是制造的产品。我们要设计出来适合更多消费者的东西,我想这是可能下一阶段中国产业转移,中国企业,中国地方政府的表现,我们要获得的不是量的提升,而是技术的能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 苏琦: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