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库峰会分论坛二:产业转移与重构/实录

2011年06月27日08: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安赛 LTE 全球研发 全球变暖 全球汽车 产业生态系统 全球制造 产业集群 全球能源

主持人苏琦:谢谢。下面中国欧盟商会总经理唐亚东先生致辞。

唐亚东:自主创新,社会安全的改革,清洁的能源,城市化你们是否和我的想法一样呢?我讲到的是欧洲这些公司的高附加值的产业。

下午好,女士们、先生们。下面我想讲一讲跨国公司,特别是欧盟的公司在新兴国家的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对于这些产业有一些问题,我想说这些跨国公司他们带来了知识技术,产品,人力资源,同时也提供就业,同时也提供了利润。但是,我现在在这里并不是大家赞扬跨国公司,我想讲一讲我自己的想法。

我们中国欧盟商会有非常多的欧盟公司,通过平等的市场准入为公司提供这种环境。我们分析总结,同时我们也讲清楚这些最重要的战略措施。我们的某些建议,对于中国的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欧盟的这些政府机构、媒体以及公众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试着作出客观、有效率的建议。我们有很多方式做这种会议,比如说合作的项目、调查等等,还有出版物等等。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想法。这是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们上个月的调查,这个是非常详细的分析文件,它分析了欧洲和中国的公司。中国作为一个战略的市场,也许这也是一个陈词滥调了,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的市场。我们去年的调查告诉我们,我们的成员国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有79%的成员国认为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占领性市场,有79%的人员认为中国在接下来两年中有巨大的增长,这也是得出欧洲国家这样一些公司他们在中国是有非常多的盈利,71%的欧洲公司认为他们在中国表现良好,他们的利润比去年增加的很多。

但是这样的成功也带来了竞争,他带来其他一些跨国公司,还有中国公司的竞争。我们看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他们是怎样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欧洲公司比以前更加有竞争力了,不管是品牌的认知度,还是他们自己本身的创新能力,这些方面都更加有竞争力了。

比如说与政府的关系,他们的定价,还有像规模经济,还有另外一些领域,来自另外一些领域的竞争影响了欧洲公司还有罗密欧·奥兰迪之前讲到了劳动力定价、劳动力成本,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事实上的工资在过去的10年当中确实是下降了。

事实上很多的增长是实时到来了,这样的增长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良好的,原材料也被认为是一个热门的话题,77%的成员认为原材料这个问题比以前悲观很多。如果我们要促进投资创新。如果要促进人才监督的环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政府的政策,当我们问我们的成员国的成员,46%的成员认为这些政策对他们来说是有偏见的。还有另外比较好的方面,比如安全、合资企业,还有新的保险法律这样的环境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利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跨国公司很多因素影响他们的发展,法律的改革正在进行当中,这已经受到我们的欢迎。同时我们认为这样一些环境的改变必须进行的非常快速。最后我的情绪是比较乐观的,乐观的情绪是和十二五计划有关的,欧洲公司非常欢迎十二五计划。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中国政府要求了跨国公司的代表提出建议,这是非常大的提高。这意味着中国政府非常关注透明度和预测性,非常感谢大家的时间。谢谢。

主持人苏琦:谢谢。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王钦先生发言。

王钦:各位来宾下午好!开会致辞也是一个像马拉松长跑一样疲劳的阶段,在这里我想探讨一下中国产业转移的特征和走向。我们有很多研究是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一块展开研究的。所以朱总给我们的架构,包括政府的作用、区域规划的作用都谈到了。我想讲的更加具体和微观一点。

中国的产业转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到底我们进入了什么样的阶段呢?在这里我们基本的判断是中国的产业阶段尤其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进入了区际转移主导的阶段。在七八年之后,中国主要承接产业转移的阶段。在金融危机以后,我们进入了区际产业转移,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个是双专业,一个是劳动力和产业的转移。

大家好广东省这样的省份还面临着一个省内的产业转移。第二个问题,当前中国产业转移三个阶段的特征,第一个是我们产业政策的重点越来越明确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里既有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政策,一个基本的特点大家看到这些政策非常密集,同时这些政策辐射的范围也非常广。还有区域规划,包括朱总都谈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针对性越来越明确了。针对农产品、矿产企业、高新企业都进行了明确的确定。

对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所以我们讲行业和区域重点是非常明确的。另外在政策当中对转入地的选择也是非常明确的。我们鼓励向优势地区和专业化的园区进行转移。另外强调产业的转移,承接地要改善投资的环境。第四,我们要强调关于资源环境的问题。我们始终要强调加强资源保护和能源的节约。第五点要建立产业转移的机制,包括产业转移的信息,包括中央政府构建的产业转移的平台。

这是产业转移政策的重点非常明确,还有一个特点,大家看这样的图,中部地区成为了产业转移的重要的承接地。他们又承接了什么呢?大家看这张图,重点他们承接了食品工业、原材料工业。刚才谈到了化学工业,包括一些其他的塑料制品等等。还有机械工业,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样的一张图,这是纺织工业的区域分布。这张图说明了什么呢?就是现在虽然在大的格局上面中部地区是占有优势的,但是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产业转移也各具特色,比如说资源开发型的,包括新的资源的陷入的,还有自己的技术管理,向中西部地区延伸。还有产业转移说白了,什么是产业呢?这个是直接大家思考的,产业实际上包括了劳动力、技术、资本,还有一条就是市场。

第三个我想谈一下中国产业转移的五个趋势,大家都比较关心什么样的行业产业转移更加明显?整体上来讲中国行业的产业转移选择更加广泛。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都会加快转移,去年富士康跳楼大家都很关注,后来迁移到重庆,重庆初步形成了一个电子信息制造的,有一定规模的制造基地。我们讲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工业,都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转移特征是比较明显的。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市场的规模也会加快产业转移,另外就是空间的归置也会引导产业转移的趋势。还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就是规定了空间的选择,这个也会引导产业转型,大家都知道东部地区除了面临刚才谈到的劳动力的要素还有土地要素和环境容量的问题。这些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再有一个就是集群的整体发生转移。我们说不是一个企业的转移,未来在中国会发生一些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产业集群的转移。还有经过高速的交通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网络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个将会扩大产业转移的空间。

另外讲到产业转移的问题的时候,我再补充一下。这就如同中国的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转移也一定是波澜壮阔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讲中国讨论产业转移的问题换到其他的国家或者地区研究实际上就是跨国的问题。

再一个我想讲一下中国产业转移将面临的四大挑战:第一个就是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这个大家都知道,东部地区要保留什么能力?东部地区的产业将往何处调整升级?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相信通过我们政府、企业界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产业集群移植到其他地方会有一个发展问题,这个配套条件第一个是我们现在了解到的,关于如何提高具有一定劳动力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配套的问题。任何一个产业都有配合产业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区位的问题。

最后一点是落后产能的转移问题,这两年工业化信息化部出台了很多这样的文件都是治理落后产能的转移问题。以上是我给大家对中国产业转移的阶段做出了一个判断,最后我们讲任重而道远,也讲了一些困难和挑战,谢谢大家。

主持人苏琦:谢谢,下面请埃森哲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王波先生发言。

王波: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想感谢会议的组织者CCIEE和《财经》能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埃森哲是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信息咨询、和外包服务的提供商。当然我们也是全球财富500强的一员,我们跟其他的公司不太一样,我们可能也是唯一一家没有产品,也就是没有硬件、软件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

我想今天讲一个问题,也就是在全球化,或者国际市场这样一个语境像中国的产业转移问题。刚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王钦讲了更多的国内的产业转移。我可能讲的更多是国际上的产业转移问题。

我想讲在新的一轮产业转移过程当中,中国的企业应该以巨大的市场机遇和需求为出发点。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过程当中,中国已经奠定了全球市场制造大国的地位,我们更多的产业布局和规划,我指的是制造业主要是以出口导向型,或者是海外市场为聚焦点。因此,在新的一轮中间,我觉得这种思路应该要进行改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个,在过去中国解决的发展以及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有赖于中国开放的政策,环境,以及对外资引进包括管理经验。当然,还有赖于我们资源使用,环境污染的相对的低成本。

大家实际上非常清楚,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发展模式不能够持续,不能够维系,这样大国的地位面临着一个转型的必要性。当然,最近以来,中国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带来的压力。使得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开始成本的优势越来越削弱。因此,从国内因素来说,中国产业或者企业应该借助产业转移这样的契机来完成我们在经济上和在企业产业中各种不平衡的结构。

另外一个是从全球化的过程来看,实际上我们看现在在发达国家,包括欧美,制造业被重新认识,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埃森哲公司刚为全球的287家公司做了研究,我们看到一个趋势,在过去几十年的发达市场外包的能力,目前发达市场的企业越来越考虑到全球布局。在案制造可能已经变成了国际市场产业转移的趋势,当然未来这种外包,或者是产业转移的一种逆转的趋势跟我们新兴市场国家具体来说在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有关的,但是这个东西不是主要原因。

我们的研究中也发现,实际上在跨国公司的整体的产品成本中,实际上它的劳动力成本平均只占整体成本的5%到10%。

当然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情况,我们也对三种不同的行业做了研究,也就是重机械、高科技企业做了研究,我们也做了一些场景的假设。即便在中国,劳动力成本增加30%,对企业成本的利润影响也是不过1%到5%。因此实际上,这样的制造业逆转更多的是跨国公司为了适应本土客户的需求。为了快速对本土市场客户的要求进行反映,以及在全球化这个市场上进行重新布局的一个考虑。

因此未来的制造业外包很可能是在劳动力密集型,无需深度的客户化的这样一些产业来进行的。我们看到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上挤下压的压力。我们在向产业链升级的过程中,面临欧美发达这些重新回归制造业的压力。昨天我也刚看到奥巴马在讲话中说要集全国的力量包括研究机构、企业和学校要大力发展美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

我们也面临着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东南亚在美国的周边市场,在欧洲市场这些国家,新兴市场的压力。因此,实际上面对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应该把本国的市场和未来本国客户,本土市场客户这样的需求做一个出发点。当然,中国的制造业的优势还将存在。刚才我在看到屏幕上有其他的发言嘉宾谈到,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年均增加了12%,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举轻若重的地位会结束。劳动力成本只是企业整个产品成本非常小的一个部分,中国的企业包括跨国企业在未来的转型过程当中更多的会把中国不仅作为一个制造基地,而且会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来看待。

因此,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一方面我们要有全球市场的视野,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应该立足本土市场,立足城市化、工业化给我们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产业需求,谢谢大家。

主持人苏琦:谢谢,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请问朱宏任先生,您刚才说在区域转移过程当中政府应该大有所为,我们调查也发现,地方政府有时候通过自己有形之手扭曲一些价格,把自己的不比较优势,变成比较优势,怎么样更好的说服地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资源配置?谢谢。

朱宏任: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的作为如何体现,我想对不同层级的政府有不同的要求。从我们总体的把握方面,我觉得要把握这样一个三要,两个不要作为我们把握的方向。第一个要就是从宏观层面要把握产业转移的宏观方向的指导。要使得我们的产业转移能够是一种有序的转移,刚才前面几位专家,王钦主任和王波教授都讲了很好的建议。产业转移既是一个经济发展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优势的体现。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对产业转移的方向有所考虑。

这样一个方向呢,在从国家的层面上我们有区域发展的规划,总体功能区的规划都是要给予高度重视。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突出比较优势,这个比较优势的把握我想对每个地区来说,它自己的优势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有区位方面的优势,资源方面的优势,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还有政策方面的优势还有产业基础。像这些方面我觉得产业转移并不是什么都要转移,也不是什么方面都能转移。对于转移方和承接方都要考虑比较优势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就是有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政府指导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或者说并不是看作一个政府的行动。它实际上产业转移的主体还应该是企业,政府可以指导,可以推动,但是真正转移不转移还要由我们企业自己做出决定。在这个方面政府更多的作用是构建一个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政策的引导,特别是承接地能够形成提供更好的服务来迎接产业转移,这个是三个要的方面。两个不要的方面呢,我觉得在当前针对刚才主持人提到的问题,我们一个是不要盲目的扩张,或者一窝蜂的承接好多不具备,只是为了提高产业产出,提高GDP,而不是真正从比较优势的体现,或者从自己地区发展的体现,自己优势的体现来承接这样的一个转移。

现在在一些地区有这样的情况,第二个方面产业转移的过程一定要防止不要把落后的产能,可能对承接地造成污染的产能转移到承接地。我们在新疆的产业转移过程当中明确的体验出来要有高的起点和要求,能够帮助承接地在新的起点上做更大的发展,做我们产业转移的要求。谢谢。

主持人苏琦:讲到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对接这些企业的时候,为了达到一些更高的环保标准、技术要求,他们也想引进一些大企业。但是他们把目光放到了大型的央企和外企,这个也对中小企业形成了生存空间的排挤,您怎么看?

朱宏任:我想我们可以实事求是的说引进大企业这是首要目标。但是引进大企业和央企的过程当中不要忽略中小企业的作用,我们知道中小企业作为整个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经济的发展中,从创新活力的体现,从经济发展的作用中,都可能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呢,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首要的是解决一个就业的问题,它是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产业转移应该形成的是一个头雁带领后面的一批企业,我们现在对中小企业也提出了,各地要发展专、精、特、新的企业,构成我们产业调整的总体的格局,构成一个完整的,合理分工的体系,这是我们目标的所在。谢谢。

主持人苏琦:我问一下唐亚东先生,您认为欧盟的企业依然认为中国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但是同时言语之间也感觉到不像以前那么友好了,请您比较一下目前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当中有没有对欧盟企业造成一种判断,就是印度市场要好过中国市场?谢谢。

唐亚东:的确我们没有问我们的成员他们对印度是怎么看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商会在中国有这么多雇员就说明了我们的态度。我们很多的成员在中国和印度都有办公室,他们也是在不断强调,他们强调的可能有些不是那么公平,觉得中国更有竞争力,包括中国的物流系统,立法的管制系统,都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觉得也可以让印度的同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苏琦:您刚才讲到中国应该提升自己的工资,从更公平的角度,提升工资。您刚才也讲到可以把一些岗位转移到印度、柬埔寨周边,但是我们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您怎么看提高工资标准和福利中间的平衡?

罗密欧·奥兰迪:问题就是说如何最快的平衡,这就是一个政治上的问题。中国的工人阶级呢,他们的政党是愿意解决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讲到中国经济是一个奇迹,中国是奇迹的反面。我们说奇迹的话就会想到一些根本就预测不到的好运气。比如说我们在沙漠上钻了口井就出油了,这是奇迹。但是,我们看到中国是为未来做了非常好的规划,中国通过努力赢得了发展,这并不是一个奇迹。所以这是可预见的,过去30年中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那么这是中国的经济更加繁荣,这并不是一个意外或者奇迹,这是政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另外一点,我想说,现在这样的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中国藏富于民,现在中国穆德问题就是陷入中等收入陷井,比如说GDP到4000美元,这样的话就可能会陷入一个中等收入的陷井。因为以前一个国家用了一些工具和办法达到收入的水平。但是这个工具不可能持续,因为别的国家也在使用这样的工具,比如说有些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在孟加拉国劳动成本还低一些。在这样的节点上他们通过一些努力,比如说让上海作为这个世界的金融中心的措施才可以突破瓶颈。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政策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能够使企业家跟上来,谢谢。

主持人苏琦:接下来我想问穆罕默德·萨奇布先生一个问题。中国企业产业转移和重组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应该胜印度一筹,但是国际上引领产业转移和重组的时候,人们又认为印度应该胜中国一筹,您怎么看?

穆罕默德·萨奇布:印度是一个非常私有化的国家,印度政府的介入是非常少的。所以比如说在提高工资这方面政府也是不怎么管的,我们我们认为印度的做法都是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当中进行竞争的。所以比如说政府政策优先这些都是有的。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看到政策民主化过了,是一个过于民主化的过程。比如说政府的作用就可能得到了削弱,就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比如说在我来的省份有很多穷人。所以呢,我们讲到了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于到印度投资,他们完全是在这个市场经济下生产的,所以语言也是一个比较相通的。

在欧盟人们对中国的品牌不是很清楚,不知道中国有什么强势的品牌,这是中国的问题。人们都觉得在中国所有的决定都是政府做的,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明天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决策,并不是根据市场来做的。印度是不一样的,在这方面不一样的,比如说进行产业转移,我觉得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转移,不是说完全根据劳动力廉价进行的转移。劳动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来自印度的一些企业他们也在看到中国,希望在中国投资,吸引他们的也并不是劳动力,而是服务和物流网络方面的优势。

主持人苏琦:接下来问斯蒂芬·辛格先生。刚才王钦老师也说到,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是再加上印度、巴西、南非,这个巨大的数目所产生的对发展的需求,由发展的需求到能源的需求,和您说的对节能、环保中间的力量似乎很不匹配,所以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斯蒂芬·辛格:产业的重构与转移,也许它会有点作用,也许它也是有很大的作用。很多的产业他们是跟随需求的增长而发展的。那么对于传统经济和新兴经济来说都是这样的。对于新的产业地点,他们是以需求为中心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有非常高的工业的增长,非常高的这样一些制造业的生产,比如说像巴西、印度这样人口集中的国家能够有非常多的制造业的增长。因为,他们最主要的新兴国家的制造业有非常巨大的发展。

但是这是和环境的保护是不相矛盾的,因为比如说像能源的消费,人均的消费水平不管是煤还是石油也好,我们在新兴国家看到他们的能源的消费强度比发达国家要好很多。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是有新的这样一些产业,他们比其他的一些传统产业更加清洁,更加有效率。他们也更加是资源性集中的,也是技术性集中的产业。

对于碳消费来说,对于能源消费来说,在发展中国家他们比传统的产业当中要低一些。我认为这也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所以说,我对于碳的排放非常关心,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机会,它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标准,更加高的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而不是一个缺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