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2011年02月25日15:3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中关村 产业空间布局 建设创新型 创新要素 科学发展观 示范区建设 和谐社区 非公募 曹妃甸工业区 转企改制

三、提升持续创新基础能力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密集优势,以塑造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核心,着力突破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从多方面提升持续创新基础能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国家重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支撑经济持续创新发展。

(一)增强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

1、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发挥中关村科研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大力推进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等重大专项,支持示范区新兴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承担重大专项项目(课题),取得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蛋白质、航空遥感、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统筹规划,在纳米科技、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构建若干重要研发基地,形成集中布局。

3、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新建一批共性技术平台和高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健全、优化和扩大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轨道交通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能力

1、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培育一大批创新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使中关村成为全球创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提高大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鼓励大企业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和购买知识产权,加速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配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部市联合推进中关村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支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集团。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科技计划,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3、探索企业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新模式。突破制约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向企业顺畅流动的新机制。实施中关村产学研用合作工程,以企业为主导,进一步探索共建研发机构和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产学研用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新型产业组织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

(三)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效能

1、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结合中关村现有基础,积极发展研究型大学与新型研究机构,新建一批国际高端科研人才领衔、面向应用、机制高效的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取得一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中央大型国有企业和院所转制企业的优质研发创新资源,建设若干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打造国家重要的研发基地。

2、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开发和转移机制。推进科研项目立项评审和人员考评制度改革,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活动。改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适应公共技术扩散和市场技术转移的多种模式的技术转移机构。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共建科研实体,联合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的创新创业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转移利益分配机制。

3、加快科研设施面向全国的开放共享。开展国家科研设施开放共享试点,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实验室、科研设备,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实施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探索建设面向全国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委托研发、设计、中试、检测等服务的中关村开放式研究院。

(四)提高首都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

1、实现首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紧紧围绕服务型、总部型、知识型和消费型首都经济特征,统筹整合首都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在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产业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切实做大做强一批企业,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做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首都经济走向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

2、全面推进“科技北京”建设。加快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发挥中关村在首都创新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撑能力。加强“科技北京”建设的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知识、技术的有效供给和创新成果的合理流动,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