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江西确诊手足口病21例 广东3例死亡 阜阳幼托机构放假时间延长 -奥运会第三阶段138万张门票今起开售 -证监会召集会议 尚福林强调稳定 国企指数涨2.81% 金融股走高 -微软公司发言人表示放弃收购雅虎 雅虎或将与谷歌达成广告交易 -券商、银行和地产工资最高 中石油不算高 中国将加强失业调控 -京沪楼市承受观望煎熬 二季度房价还要涨 部分楼盘降幅达4000元 -阜阳手足口病患儿医药费报销 危重全免 EV71病毒袭粤港澳 专题 -五一全国接待游客近900万人 同比降3成 上海旅游进账高达14亿 -京高考招生计划汇总完 录取率达74% 福建高校学生80元伙食补贴 -广东物价局称粮价节后上涨不可信 米价大幅上涨可能性小 专题
在曲折中前行的中日经贸关系:中国总体上处弱势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5 月 0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尽管受到政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日贸易规模依然持续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活跃,中日贸易正在向水平化的方向发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在不断增长,中国目前仍然是日本海外投资的主要对象。

中日双方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尽管受到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影响,但一直保持较为快速的发展。2007年中日贸易额达到2360.2亿美元,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截至2007年10月,日本对华实际投资累计金额为607.8亿美元,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第二大来源国。

中日贸易关系发展的特点

从中日贸易发展的进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993年到1996年,中日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从1997年开始下降,2005年下降到11.8%。对日出口在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15.7%下降到2006年的 9.4%。2007年稍有回升,达到10.8%。

增速低于中国外贸总体增长速度。2000~2005年,中日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 17.3%,远低于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年均增长24.6%的速度。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为23.5%,中日贸易增长仅为13.9%。

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主要商品。在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逐步降低,纺织、机电、光学医疗设备等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提高。矿产品对日出口占中国对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20.06%下降到2005年的3.38%;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对日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4.36%提高到2006年的33.7%,机电产品成为中国对日出口第一大类商品。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始终以高附加价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占比已经超过50%。

中日贸易各具优势,但中国总体上处于弱势。根据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在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化工产品等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更趋向于1。这说明在这些行业特别是机电行业中,中日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活跃,中日贸易正在向水平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生产国际化的结果,是中日之间资本、劳动、技术和货物流动加速的体现。当然,这种水平分工仍具有明显的梯度特点:中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日本的比较优势在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在初级加工的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日本的优势则在于产品的深加工和科技的深度开发;从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看,中国只是参与其中的产品组装和加工环节,而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基本上还是由日本本土的母公司进行。这种分工方式体现在商品结构上则表现为:在同一大类商品中,日本主要对中国出口各种类型的发动机及零件、加工机床、数字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含量的核心部件产品,而中国则主要向日本出口冰箱、风扇等家用电器以及计算器、计算机显示器、电话机等加工组装后的制成品。因此,尽管中日双方的贸易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各具比较优势,但中国仍然处于较弱的地位,双方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中国贸易逆差增加,贸易收支日趋失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收支情况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但总体上以中方逆差的情形居多。按中方统计, 1990年到2006年的17年间,中方有7年为顺差,顺差总额为99.1亿美元;有10年为逆差,逆差总额高达973.2亿美元。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贸易逆差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2006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额达到240.8亿美元,2007年更达到319.5亿美元。中日贸易收支逐步失衡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先进设备、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增加较快;另一方面,一些在华日资企业将所生产的商品从返销日本改为出口到其他国家,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数量减少,贸易逆差增加。

日本对华投资的特点

日本对华投资始于1980年,其后不断增加。1990年至1999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项目数达到17706个,协议外资金额累计323.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 226.3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较快增长的趋势,2000~ 2006年日本实际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实际使用金额为333.2亿美元。截至2007年10月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金额为607.8亿美元。日本对华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时升时降。从投资项目数看,日本对华投资在1993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后(3488个),逐年下降,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一度跌至1999年的1167个,2000年以来,受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影响,日本对华投资再次出现高潮,2004年达到3454个,从2005年又开始出现下降,2006年项目数为2590个, 2007年项目数降至1794个。从日本对华投资协议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看,都是在1992年开始出现增长。协议金额1995年为75.9亿美元,达到高峰,实际利用金额1997年为43.3亿美元,达到高峰。其后,二者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从2000年开始,日本对华投资逐步回升,2005年合同金额接近120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为65.3亿美元,为历史最高,2006年开始下降,2007年降到35.9亿美元。日本对华投资的平均规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保持在200万~300万美元,表明日本对华投资中仍以中小型项目居多。

日本对华实际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比例逐渐下降。日本对华实际使用金额所占比重1990年一度达到15%左右,但1992年以后所占比重始终低于10%,2006年占 7.3%,2007年仅占4.8%。根据日本相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受到日本官方公布的相关报告的影响,出于分散投资风险的考虑,近年来,日本企业对东南亚等国家的投资有所升温。尽管如此,中国依然是当前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最佳选择。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结构逐步升级。在日本对华实际投资总额中,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占有绝对优势,2005年所占比重达到78.9%,相当于同期对华服务贸易业投资的3倍多。2002年以后,运输机械制造业取代机电行业成为日本企业对华制造业投资的第一大门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日经济合作关系正向纵深方向发展。2001年以后,日本企业对华商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逐步增加。这种迹象表明,随着中国对外商投资领域限制逐步放宽,日本企业对华制造业投资的产业结构趋于更高级化,对华投资在其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同时,企业对非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有所增加,覆盖的产业范围日趋广泛。

投资地区分布有所调整,沿海地区仍是重点。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日本企业对华投资逐渐从我国东北、华北和华南向华东经济圈转移,上海及周边的苏州、南通、南京等地区成为日本企业投资的主要对象。2005年,按地区分布统计,日本对华投资最多的前5位省市均位于沿海,其投资总额占当年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的 77.5%。

改变投资战略,调整市场目标。同日本对华投资初期相比,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目的发生了较大变化。廉价劳动力已不再是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原因,中国日益增强的生产能力及中国本土市场的消化能力逐步成为吸引日资的主要因素。从对华投资策略看,日本对华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向高级化、综合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市场方面,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模式已经从两类在外的生产加工贸易型转向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获得市场型的投资战略。

来源: 中国经济网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下降30% 给中日经贸设障碍
中日经贸合作多年来"春色旖旎" 有望再上新台阶
商务部高官:发展中日经贸合作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日资企业投资中国利于加强中日经贸合作
薄熙来称中日经贸发展速度放慢对双方都是不利
商务部首次全面论述:中日经贸关系谁更加依赖谁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第1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评选揭晓【组图】
上海世博会票务总体方案完成 门票基准价为160元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对策/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
· 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 考研资讯大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现代化报告—国际现代化 / 生态现代化 / 社会现代化 /科学发展报告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