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报告称私营部门发展对中国的创新至关重要
2009年5月14日,北京:政府对私营部门发展给予持续支持,对中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战略意义,今天发布的一份世界银行报告表示。该报告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但在未来,中国实现成功的技术赶超可能要更多地依靠私营部门,特别是大型私营企业”。
这份题为《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的报告是世界银行为帮助中国政府实施其“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战略而开展的一项研究的成果。报告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研发投入显著增加,1995~2006年间研发总支出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5.5倍。创新活动的主体也发生了改变,工业企业取代了国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地位。报告显示,随着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技术引进的相对重要性已经明显下降。
尽管中国的创新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例如制造能力的扩展、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经济的知识密集度的提高,但世界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国仍然是技术赶超方面的一名后来者,与国际技术前沿仍有很大差距。报告指出,中国的主要制造业行业的全球竞争性来自于投入成本低、生产规模大、技术吸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并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为保证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将来必须更多地从创新来获取竞争力。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维克拉姆•尼赫鲁说:“在今天高度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增长和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未来几十年中,创新能力将越来越成为各国全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报告指出,创新驱动型的增长对中国的发展和减贫事业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而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仍处在由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向企业主导的市场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除了私营部门能力薄弱和参与有限以外,面临的挑战还包括激励和引导创新的市场制度不够健全,需求方激励措施(例如政府采购和标准制定)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国内本土风险投资行业的生态系统仍然处于萌芽阶段,说明创新型企业仍然很难获得外部风险资本。
在创新方面面临的挑战因创造就业的需要而变得更为严峻。报告强调,中国企业不但要保持创新能力,以求在全球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还要创造就业,保证7.5亿多的劳动力队伍能够充分就业,而这支队伍中超过80%的人的受教育程度只有初中或以下水平。世行课题组的组长张春霖先生说:“这就像在解一个联立方程组,最佳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一整套技术,在最大限度地提升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创造就业的能力,而这需要私营部门和市场的集体行动才能完成”。报告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对创新方面的微观经济决策的干预来推动创新。“政府当然要发挥作用,但应该是在那些企业和市场无法作为或作为不力的领域”。
报告还建议政府确保在技术创造与技术改进、技术吸收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充分认识到中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一样,如能对创新做广义的理解,并在技术改进和技术吸收方面持续努力,可以受益匪浅。另外,政府也需要更加重视研发投入的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公共研发投入,因为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已属首屈一指。
报告还就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加强私营中小企业的能力以及改善本土风险投资产业的生态环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除了持续发展私营部门外,报告建议政府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并收缩国有经济的规模。报告还建议国务院制定条例,落实《反垄断法》第七条的规定,该条法律要求国家应监管国有企业运行以确保“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在财政激励措施方面,报告建议鼓励合作研发活动,例如与本地或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研发联合体或执行联合研发项目,还建议重新考虑企业培训开支获得税收减免的上限(目前是2.5%)。此外,“政府可以考虑采取政策措施,允许机构投资者开始更多地投资于国内风险投资基金”,报告进一步建议,并补充道:“应认识到,风险资金投资风险较高,首先要制定短期到中期的行动计划,为机构投资者投资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确立路线图”。 报告也建议政府开展形式各异的项目,加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