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日,一对南京市夫妇带着他们患感冒的孩子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为了让孩子能快些好起来,孩子的父母希望通过输液的方式治疗孩子的病。于是,输液室的护士李明(化名)为孩子扎了针,但孩子毕竟还小,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输液一段时间后,由于孩子的动弹造成扎针处移位,导致扎针处有了肿胀现象。孩子父母急了,立即叫来李明。当时负责输液区的另一名护士吴洋(化名)也跟着上前了解患儿情况,向患儿的父母解释。哪知道,孩子的父母不由分说,上去就给了吴洋一个耳光,驻在该医院警务人员以及医院保卫科的同志及时出面制止,才避免了对医护人员的继续袭击。第二天早晨,吴洋到单位上班时,脸部、上嘴唇已明显肿胀,口腔黏膜溃烂,由于疼痛难忍,她只好向单位请假在家休息了好几天。事后,驻该院的鼓楼公安分局的同志一直在做吴洋和患儿父母双方的纠纷调解工作,虽然,吴洋现在已能回到工作岗位,但这件事情给她带来的打击和阴影却一直伴随着她。到目前为止,患儿的父母拒不向吴洋道歉,也没有赔偿吴洋的就医费、误工费、打车费等。鼓楼公安分局的同志多次传唤这对夫妇,这对夫妇则以患儿的母亲患有精神病为借口,企图推脱掉所有的责任。目前,鼓楼公安分局正在介入调查这起民事纠纷。
输液护士的职业尴尬
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了正在操作台上为患儿扎针的吴洋,她手法娴熟地撕胶带、对姓名、找静脉、扎针。已过不惑之年的她,忙得都顾不上抬头。站在一旁负责输液室的急诊科护士长郭岚峰说:“你就别采访她了,一提到这件事,她就没法安心工作。”
郭岚峰难过而又无奈地对记者说:“像吴洋这次的遭遇,我们输液室的护士每年都要遇到几十起,但是,这个矛盾始终没办法解决,所以在输液室旁边专门设置了警务室,又专门请了鼓楼区公安分局的同志来我们医院蹲点,就是为了防止患儿的父母殴打、袭击医护人员。”
目前,儿童医院输液室里有40多位护士,全部是女性,其中8名护士是一天可以穿刺200针的,4名护士是一天可以穿刺300针的,其余凡是能上台的护士均可以达到一天穿刺150针的基本标准。可以说,静脉穿刺技术是南京市儿童医院的一个品牌,很多患儿家长都是因为这个品牌来到该医院就诊的。记者在熙熙攘攘的输液室中观察到,在台上为两岁以下小孩做头部穿刺的护士们几乎熟练到1分钟就可以搞定所有的穿刺程序。
压在输液室办公室玻璃台板下的排班时间表显示出,在输液室工作的护士们几乎全年都没有几个完整的假期,而且她们的人格尊严,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两年中,有10名护士由于忍受不了这样的工作环境而辞职。
硬件设施亟待改进
针对患儿家长谩骂、殴打医护人员的事件屡次发生,南京市儿童医院于2004年12月20日在该医院输液室旁边专门设立了警务室,请了鼓楼区公安分局的警务人员随时做现场处理和事后调解。
公安局常驻儿童医院的姚所长说:“吴洋挨打这件事正在处理中,如果调解不成的话就走司法程序。这起殴打医务人员的事件中,患儿的母亲虽然是精神病人,但她已经实施了殴打行为,并且对被害人造成了现实的伤害,即使无法追究精神病人的责任,也完全可以追究精神病人监护人,也就是患儿父亲的责任。”
郭岚峰说:“我上任三年以来,碰到了几十起这样殴打医护人员的事情,但只有一起是家长向护士赔礼道歉,并且赔偿了1500元费用。”
为了缓解这种医患矛盾,2004年6月,该医院在输液室专门设立了急诊一站式服务中心,配备了四名颇有经验的护士为患儿及患儿家长提供更为周到细致的服务以减少医患摩擦。同时,医院正在酝酿将现有的大筒间的输液室分割成一个个单间注射室,避免环境嘈杂混乱影响护士扎针的情绪,更为有效地提高护士的扎针质量;安装隔音玻璃,使扎针程序及患儿和家长的等待区域分割开来,以便减轻长期的噪音污染,给护士们创造更适合她们工作的环境;设立医护人员撤离过道,可以让护士们在万不得已时,方便她们远离过激家长的暴力袭击。
当然,南京市儿童医院准备做出的这些改进只是通过缓解、避让的防御措施降低医护人员的人身伤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暴躁的家长们动辄爆发的情绪,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患儿的家长理解医护人员的行医行为恐怕将成为儿童医院甚至整个社会的一个课题。 (朱荣康 茹希佳)
2005 年11 月18 日 《中国妇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