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中微子振荡新发现 反物质消失之谜有望破解

2012年03月21日14:3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中微子振荡 太阳中微子 大亚湾核电站 正物质 正反物质 反粒子

科研人员在广东大亚湾反应堆3号中微子实验厅内紧张忙碌(资料图片)。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在洁净间中组装的中心探测器。新华社发

通往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厅的隧道。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背景

3月8日下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中方发言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研究员向全世界宣布:大亚湾实验以5.2倍标准偏差的置信度(>99.9999%)测得中微子混合角13不为零,首次实验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

这项来自中国的物理学发现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即有1000多条海外网络报道和评论,掀起了一股中微子的热潮。

那么,中微子是什么?这项发现为什么让科学家激动不已呢?

“宇称不守恒”原来是中微子“捣鬼”

1956年,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宇称就是左右方向性。在微观世界中,“左”和“右”是不对称的。比方说,一辆汽车沿着公路向右方行驶。如果对着镜子做一辆一模一样的车,这样所有零部件都反过来设计,方向盘换到右边,发动机也左右对称地反过来,然后向左开,那会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中,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反过来的汽车也会像在镜子里看第一辆车一样,开得好好的。可是到了微观世界,这辆车居然开不动了,因为它违背了基本的物理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宇称不守恒。这么匪夷所思的规律,当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怀疑。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因此马上改变了去欧洲休假的计划,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清楚地证明,钴60同位素的衰变过程,确实是左右不对称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也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这是诺贝尔奖史上获奖最快的一次。

微观世界的左右为什么会不对称呢?就在李杨提出宇称不守恒的同一年,两个美国人柯万和雷因斯找到了中微子。后来人们才渐渐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中微子捣的鬼。

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为了解释贝塔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提出可能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是它偷走了能量。这种粒子不带电,没有质量,几乎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捕捉不到它。泡利自己说:天啊!我预言了一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人们想尽了办法,终于在26年后,柯万和雷因斯在反应堆附近第一次找到了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证据。雷因斯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奖。

中微子极难探测,曾被人称为“鬼粒子”,它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甚至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它具有很多奇怪的性质,宇称不守恒,本质上是因为不存在右旋的中微子,只有左旋的中微子。既然右旋的中微子都不存在,如果一个反应涉及到了中微子,当然就不能发生它的左右镜像过程了。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