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队再探泰坦尼克号:巨轮成海洋生物美餐(图)

2010年08月24日17:4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 海洋生物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巨轮已成海洋生物的美餐

  “泰坦尼克”号正在海底惨遭多个过程的“蹂躏”。首先,这艘曾经长达883英尺(约合270米)的巨轮成了海洋生物的美餐。软体动物吃掉了“泰坦尼克”号的部分木质材料,将金属船体暴露给微小细菌和真菌。随着微生物不断侵蚀“泰坦尼克”号,它们形成了独立的像冰柱一样的生物群落——rusticle,这是外形类似于冰柱或钟乳石的一种铁锈,为铸铁在水下经氧化后的产物。

  据有过对“泰坦尼克”号现场探索经历的微生物学家罗伊-库利摩尔(Roy Cullimore)估计,到1996年,仅在“泰坦尼克”号船首部分外面,冰柱状铁锈的重量就达650吨,自此,它们不断在沉船内外生长。库利摩尔还是加拿大生物科技公司“Droycon Bioconcepts”的创始人。据他介绍,冰柱状铁锈可能还会侵蚀前桅杆内部,结果可能造成桅杆在一年内完全倒塌。

  下层散步甲板也在慢慢碎裂,按照当前速度,可能在二十年内爆裂。库利摩尔称,为建造“泰坦尼克”号,工人从“天然矿物中提取铁,将其转换为钢。现在,微生物正慢慢侵蚀这种钢,有些冰柱状铁锈生物质接着又将目标瞄准生铁——没有精炼过的粗铁。”他指出,部分被细菌消化的铁进入海洋,最终积聚于动物血液中或需要铁进行光合作用的海洋植物中。

  即便冰柱状铁锈不存在,“泰坦尼克”号自身也能快速腐蚀,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含有金属物质,可以支持一个称为电化交换(galvanic exchange)的过程。在维持电子存在方面,铅、铜、黄铜和“泰坦尼克”号上的其他金属物都强于铁,而铁构成了钢质船体的大部分。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科学家介绍,当铁与电解液(如盐水)中上述金属物质相接触,电子会从一个金属物流到另一个金属物,令铁遭到快速腐蚀。

避免与沉船相撞

  “泰坦尼克”号无声无息消失在北大西洋海底,而难以预测的海底洋流也在不断侵蚀沉船。纳格奥尼特在谈到洋流时说:“它始终在变化,前后拍击,这就像是飓风从一侧绕树运动几小时,接着从另一侧运动几小时,最终,这棵树不见了。几年前,我可以在甲板上看到几个窟窿,现在,这些窟窿变得越来越大——洋流来回运动,每天24小时作用于它们。”

  人类活动可能也在加速“泰坦尼克”号的分解,而且肯定改变了它的栖息之地。例如,数千件文物已被合法打捞上来,还有未知数量的文物可能已被非法打捞。载有科学家、电影制作人员和游客的船只将许多垃圾扔到“泰坦尼克”号沉船周围。

  此外,据“泰坦尼克”号探险任务的另一位领队戴维-加洛介绍,1985年带领一个探险队找到“泰坦尼克”号的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和其他探险家称,由于降落在“泰坦尼克”号沉船附近或不小心与沉船相撞,水下自动潜水器可能对“泰坦尼克”号造成相当大的破坏,而最新探险将会倍加小心,不会造成这种破坏。

  加洛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特别项目主任,他说,新的遥控潜水器也会在“泰坦尼克”号沉船周围探测,但会采取任何可能的措施,以免损坏沉船,或与沉船相撞——无论对“泰坦尼克”号还是遥控潜水器而言,相撞都意味着极大的危险。

  他说:“我们会非常的小心,避免碰到‘泰坦尼克’号沉船。这就像是一次军事行动或手术:风险始终存在,但我们竭尽所能确保我们不会以任何形式改变遗址自身。”“泰坦尼克”号探索任务可能还会找到人类过去对“泰坦尼克”号造成哪些损坏的确凿证据,加洛说,在此之前,大部分这样的证据都是道听途说。探险人员此次可能会找到电缆等现代设备残骸,最终将它们回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浪环球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