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科学家想上火星种树 把火星改造成“绿色星球”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美国NASA和墨西哥一所大学的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对墨西哥最高山脉奥里萨巴火山上的松树进行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出植物在险恶环境下生存的秘诀。科学家预言,人类有望于100年内在火星上种上树木,从而在未来几个世纪中将火星改造成一个绿色星球。

研究墨西哥火山松树

据报道,美国NASA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对墨西哥最高山脉奥里萨巴火山上的松树林进行研究,积雪皑皑的奥里萨巴火山是一座海拔4200米的死火山,该火山上一些松树林的海拔位置比地球上任何树木的位置都高。

科学家相信,如果他们能够释放出火星土壤中的隔热气体,增加火星表面的空气压力,开始光合作用,那么他们就能在火星上创造出一个支持吸氧生命的大气层。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能够在火星表面种活树木。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拉菲尔·纳瓦罗-冈扎利兹说:“这听起来有点像是科幻小说,但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我们已经亲身体验了温室气体让地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但在火星上,我们可以让这个过程来得更快。”据悉,为了找出在火星种树的秘诀,冈扎利兹已经对奥里萨巴火山上的松树林研究了整整9年时间。

首先要提高火星温度

据美国NASA科学家克里斯·麦凯称,尽管离人类第一次载人登陆火星任务只有10年到15年时间,但让火星表面温度变暖的“改造火星”实验,最早也要到50年后才能开始实施。

科学家相信,他们只要向火星大气中释放出类似甲烷或一氧化碳的“绝缘”气体,就能将火星表面的温度从现在的零下55摄氏度增加到零上5摄氏度,而这种温度和松树葱郁的奥里萨巴火山4200米高处的温度已经非常相近。”

探索殖民火星可能性

尽管火星表面只有荒凉的岩石,大量的紫外线辐射,以及极端稀薄的二氧化碳空气,但人类却一直希望能在火星上发现生命。科学家相信火星极地的冰帽可以融化成海洋,而火星土壤中也包含生命需要的许多关键元素。当人类将温室气体释放到火星大气中后,人类就可以将细菌带到火星上,让细菌进行光合作用,最后,科学家可以通过载人登陆火星任务,将树木种子带到火星上。

冈扎利兹说:“我们将探索人类殖民火星的可能性,但如果那儿已经有生命,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摧毁它们。不过,如果火星只是一个荒凉不毛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将地球上的生命带往那里。”冈扎利兹称,一旦火星种树计划成功实现,那么这颗贫瘠的行星将会被人类改造成一个拥有绿色平原、蓝色湖泊和丰富矿藏的新世界,这些矿藏将来甚至可以支援地球。(兰西)

 
来源: 解放网—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晨报

相关文章:
新一代火星探测器亮相 下月发射升空
中俄航天部门签署协议共同探测火星及其卫星
科学家称找到了火星海岸线 曾经是蓝色星球
中国设计、生产的火星探测卫星暂名"萤火一号"
我国火星探测器行程全揭露 将行3.5亿公里
上海航天局: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2009年升空
揭秘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卫星 行程可达3亿公
中俄航天局签合作协议 2009年探测火星
专家预测中国可望2040年左右进行载人火星探测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