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开幕式上,杨海涛演唱的一首《天域》,让许多人记住了这位26岁的盲人歌手。虽然他的世界里看不到光明,但从他嘹亮而又宽广的嗓音里,人们感受到了杨海涛对待生活阳光般的态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最想看到的是爸爸、妈妈和你们”。
先天失明的杨海涛,从小就喜欢唱歌。无论是在宁夏银川盲校念书还是在甘肃兰州上学,杨海涛都是颇受欢迎的校园歌手,但他只把唱歌作为业余爱好。他为自己规划的未来是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他很认真地学习了盲人按摩技能,还治好了妈妈的肩周炎——这让他很高兴。
2001年,甘肃省残联的一个电话改变了杨海涛的命运。他代表甘肃残联参加了四年一度的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演唱了一首《天堂》,仿佛传来一阵天籁,举座皆惊。之后,他加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开始了歌唱生涯。
在杨海涛的世界里,唱歌带给他快乐,带给他信心。“我刚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时候,不太爱说话。是唱歌让我更有信心了,时间长了也经常和大家谈论音乐,音乐已经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杨海涛唱歌的一个绝活是“临摹”。残疾人艺术团经常出国演出,每到一地,都要演唱一首当地的歌曲,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杨海涛。起初,他对这个任务很发怵,戴着耳机一遍一遍地听、模仿。从毫无基础到“以假乱真”,杨海涛获得了成功。在美国演唱的时候,观众惊叹地说,他的发音怎么是纯正的北美口音; 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玫瑰》的曲作者握着他的手说:“你优美的歌喉与纯正的瑞士德语发音令我吃惊。”
如今的杨海涛,早已历练出沉稳的大将风度。而接到在残奥会开幕式上独唱的任务后,他又一次感到激情在心中涌动,“能够在残奥会开幕式上向全国以及全世界的观众展示歌喉,这让我非常自豪。”
虽然生活对于杨海涛来说,很难称得上公正,但杨海涛把通向幸福生活的钥匙,掌握在了自己手里。这使他黑暗世界里始终拥有一盏希望的灯。(本报记者 薛原)
9月6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盲人歌手杨海涛开幕式上的演唱。 新华社记者廖宇杰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