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文艺表演开始前的中心舞台(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摄)
蜂窝板的载荷能力果然不一般。(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摄)
翻出浓浓春意——远景。(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摄)
翻出迷人的盛夏。张继钢:整个地球都在呼吸。(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摄)
中国经济网9月7日讯 记者李焱报道:在9月6日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中心舞台是一只白玉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仿佛有千百本书镶嵌在这只白玉盘上,一页页翻过春夏秋冬,把观众带入了无尽的遐想……这一新颖的创意是如何变为现实的呢?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设计研究院,六九九厂的康勇、江晓冬、纪世丽三位副主任工艺师向记者详细讲述了翻书机构的设计经过。
集思广益设计方案不断优化
最初,导演组给出的创意是几个场景——白玉盘相当于一个大型的演示平台,类似于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画轴。白玉盘上摆放着很多本“书”,这些“书”每翻一页就会有一个场景出现,演员在上面表演,再翻一页就又是一个场景,几页书分别表现春夏秋冬。而白玉盘上的翻书机构就是记者采访的这几位工艺师的主要设计任务。
通过观看残奥会开幕式的电视转播,大家已经能够了解到,白玉盘是由40根直径70米的梁撑起。一开始的时候,梁与梁之间有拉布遮盖,撤去拉布,摆放在梁间的一本本“书”便显露出来。每两根梁之间的扇型中,沿半径摆放着9本“书”,由内向外,一本比一本大。这些“书”的书页实际上是一个有一定厚度的方盒子,里面藏着代表春夏秋冬的道具。
据康勇介绍,在设计翻书机构的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最初讨论了好几种方案,比如充气、连杆、链条,各有利弊,最后研究确定了一种方案。白玉盘从内到外呈辐射状,梁间空当中的每本书大小不一样。越往里空当越小,不能再用外环的传动方式,因为空间问题导致电机、轴、链条等都放不下了。最后决定,外环用链轮、链条,内环采用另一种传动方式——剪刀撑。江晓冬介绍,从6号晚上开幕式的实际情况来看,导演组放弃了内环部分书页的翻转。
设计过程中有一个难点。因为这些“书”的“书页”实际上是有一定厚度的盒子,所以在翻转的同时还要保证书的左右高度一致,而有限的空间里不可能做翻转和升降两套系统。而且,如果每本书配备一个翻转电机、一个升降电机的话,整套系统中的电机数就非常多了,这可能会导致可靠性下降,只要中间有一个丢步,整体效果就会很难看。所以,设计人员考虑尽量用少一些的电机来带动。电机少了,传动轴等部件的尺寸都会相应改变,相当于重新计算,重新设计。半年的时间里,设计方案不断优化,大的改动不低于三次。
减重也是翻书机构设计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据康勇介绍,因为舞台本身的载荷有限,所以如果使用黑色金属就会超重。最后的方案是骨架采用轻金属,书页采用蜂窝板。蜂窝板自重较轻且能承受一定载荷,可以满足演员在上面表演的设计要求。
设计人员均签署保密协议 有成就也有遗憾
这次,科工二院有十几位同志代表集团,协助总装设计院,参与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技术支持工作,承担了火炬和舞台机械地面设备的结构设计。其中舞台机械主要是场景需要的升降装置、翻转机构、滑动装置,包括液压传动的结构件。具体项目有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画轴和巨型球,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记忆塔,残奥会开幕式上的白玉盘和翻书机构。据康勇介绍,参与设计的同志主要是搞机械和搞液压的。
科工二院正式接到导演组下达的“白玉盘翻书机构”设计任务是在2007年6月中旬。这项任务的设计团队由六七位设计人员组成,其中四人来自六九九厂。这些设计人员都经过了政审,并且签署了保密协议。
从接到任务到工程化设计完成、出图,设计人员用了将近半年时间。2007年12月上旬,全部设计完成了,转入生产调试。因为二院自己的生产任务比较重,所以设计人员没有继续跟产。这也一直是令他们感到遗憾的地方。
成熟技术确保安全可靠不盲目求新
康勇表示,日常工作中,一般的设计任务书都是经过认真论证过的,形成文字后,大的方案不会轻易改动。而参与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舞台机械结构设计的时候,导演组脑子里的只是个创意,设计人员要通过研究论证实现的可行性。这种逆向的设计方式跟日常的工作流程有很大不同。
导演组对于翻书机构,在空间、时间、高度、同步性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为此,技术组长提出的设计原则是尽量采用可靠性好的成熟技术。最终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对链传动、齿轮传动这类通用性技术加以改造并综合应用。至于后来在生产过程中又有什么改进,江晓冬表示,由于他们在设计方案完成后没有跟产,而传动机构藏在白玉盘下面,从电视转播中看不到,所以目前还不太了解。
康勇表示,他们在设计过程中,不主张盲目求新。因为与成熟的技术相比,太新的技术可靠性可能会差一些。比如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画轴,一开始有一个设计方案:在画轴内部装一个小车,自身驱动,用遥控控制,红外线制导。导演组认为这一方案虽然科技含量很高,但可靠性不如传统的机械牵引方式强。万一遭遇电磁干扰,驱动将会失灵。最后的方案还是通过钢丝绳来拉动画轴。又比如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记忆塔,一开始设计的是液压索,但这对管路要求很高,万一哪个阀门发生故障,危险性很大,所以最后还是改成了机械索。由此可见,设计人员和导演组的理念都是采用成熟的技术,在成熟的基础上加一点点创新,目标就是确保安全可靠。(通讯员王云朋)
相关阅读:
执行总导演解读“春夏秋冬”
据北京残奥会官方网站消息,7日凌晨,开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钢在主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就“春夏秋冬”翻书机构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表示,文艺演出的中篇是时间的旅行,当要表现时间旅行的时候,导演组首先拒绝的一个思路就是用表来表达时间。同时,导演组觉得日出日落也很难表达时间的旅行,最后选择了四季。同时,如果在这里只展现四季,导演组认为也不够深刻,于是就想到了盲人金元辉,开幕式上演奏的是肖邦的《即兴幻想曲》。在他旁边,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扮演的老人。一位盲人在弹钢琴,一位老人在听音乐,同时观众看到的是四季的景象,这里有艺术的,哲学的意味出现,那就是生命的宽慰、时间的度过。这种对美丽生活的向往,同时能表达出这位盲人心中四季的绚烂。至于翻书这种形式,最早是受到导演团队中蔡国强先生的启发。他经常从国外买来一些书,这些书就是玩具,书打开的时候,里面出现手工作品,这些手工作品会长出很多花样,就是这样东西使导演组受到了启发。开幕式文艺表演中心舞台上的这些书通过电脑编程形成绚烂的变化,给人感觉整个地球都在呼吸。(李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