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减贫面临的挑战

发布时间: 2015-11-19 16:36:23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 弱势群体 减贫 挑战

(三)农村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老龄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贫困老年人当的留守老人、失独老人、残障老人、孤寡老人以及身患重大疾病老人数量众多,且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较大。老年人在养老保障、医疗卫生、安全、娱乐、社会参与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促进老龄事业发展。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贫困问题形势严峻。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调查数据显示,仅2013年中国劳动力人口就减少了244万,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城乡老年人共同的担忧。总体而言,无论从宏观的政策制度还是微观的家庭基础上,我国目前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由于劳动能力下降、收入来源减少等原因,老年人更容易陷入贫困状况。多项研究都表明,中国目前老年人贫困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就农村情况来看,全国老龄委和老龄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按照恩格尔系数法、主观感觉法等贫困测量标准,农村贫困老年人数量都超过3000万。农村目前存在大量留守老人、失独老人、残障老人等,其生活保障等问题较多。农村大量劳动力乡城迁移使得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出,留守老人缺乏子女的生活照料,需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身体健康状况往往较差且精神赡养不足,主观福利状况堪忧;而且现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完善,留守老人获得的社区服务和养老服务较少,其生活的负面因素较多。部分农村失独老年人往往因为失独而陷入困境,老年人家庭结构被破坏,失去基本的养老依靠而陷入晚年的凄凉,失独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农村老年人当中还存在相当数量孤寡老人,他们大多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据推测,2010年-2050年,中国孤寡老年人妇女数量将由790多万增加到4000万,孤寡老人照料成为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老年人收入结构单一,日常开支压力大,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为落后,农村老年人收入结构较为单一,目前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于子女赡养和自己劳动,加之子女提供的经济赡养普遍较低、自身劳动能力逐渐减弱、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水平仍然不高等原因,老年人在经济收入上面临着诸多困难,近三分之一老年人经济来源不够用,对其基本生活、医疗、安全、娱乐等都带来不利影响。从老年人经济支出角度来看,看病吃药、购买食品、购买生活用品是其日常开支的三大项目,这其中看病吃药花费最高,由于长期处于体力劳动状态、就医条件不佳等原因,老年人体质状况普遍较差,看病吃药花费成为其重要支出。虽然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一定的支持,但是现有的农村医疗体制以及农村救助政策相比于老年人的需求仍显不足,对于根本上改变老年人看病就医困难的局面还有很大的局限。

“啃老”问题加重老年人经济负担。众多老年人仍然需要为子女或者孙子女提供经济帮助,对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的老年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子女婚嫁和建房等成为老年人重要经济支出,常导致老年人背负债务。本应得到子女赡养的老年人在自身经济状况较差的情况下,仍然需要为子女提供物质支持,极大地加重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老年人健康与疾病状况堪忧。贫困地区老年人患病比重较高,慢性疾病成为困扰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问题。大多数老年人受到不同疾病的困扰,比较常见的有高血压、关节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或肺炎等。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老年人患病与自身生活习惯、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饮食不健康等原因有关,此外,还有部分妇女因为计划生育而产生后遗症,诸多因素长期积累导致老年人多数患有慢性病,甚至患有多种疾病。虽多数不同程度患病,但老年人能够及时就诊的并不多,长期积累的小病往往导致老年人身患较为严重的慢性疾病甚至产生严重后果。究其原因,经济条件不允许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总结来说,贫困老年人一方面欠缺到医院就医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所处地区交通不便、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且自身行动不便,这些原因都导致老年人患病时无法及时就诊。

老年人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总体较差。贫困老年人生活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基本包含了其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饮食结构不合理,主食结构较为单一,副食中对于鱼肉奶蛋的食用量及食用频率都不高,但高摄入腌制菜;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大多数老年人主要饮用井水、河水等;由于缺乏相关设施,老年人体育锻炼匮乏情况比较明显,娱乐活动也比较单一,吸烟、喝酒等不健康因素给老年人身体健康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也直接加重了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负担;老年人的住房总体比较差,并且一般要比子女的住房条件差,贫困老年人自身无力改变住房条件,子女又不能提供充足的帮助,并且政府部门提供的危房改造补助对于经济困难老年人来说仍然难以有效改变现状,多种原因共同导致老年人居住条件较差。居住条件恶劣等,贫困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堪忧。

贫困地区老年人社会交往范围狭窄,可获得的非正式支持较少;生活满意度不高,主观幸福感较差,主观福利状况堪忧。日常生活中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的主要是亲属、邻里、朋友等,其它社会力量的参与比较少。在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部分老人丧偶独居的背景下,求助渠道不畅通给老年人生活和安全等带来隐患。虽然多数老年人认为目前的生活状态能够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但仍有部分贫困老年人因为丧偶、经济困难、子女或孙子女有重大疾病、家庭矛盾等问题出现很大的负面效应,直接导致他们对生活满意度偏低。甚至产生对生活的失望情绪。贫困老年人生活中面临着繁重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压力,有时还需要为子女提供帮助,当他们无力完全解决这些困难时,其主观幸福感也因为生活中的困难而变得较低。

老年人日常生活安全隐患多,安全意识不高。由于年老体弱,视力和听力下降,身体行动不便等自身原因,以及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家庭安全隐患较多等客观原因,贫困老年人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并不鲜见。此外,贫困地区老年人安全意识欠缺,对于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不安全因素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也提高了发生安全意外的几率。在农村空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贫困地区留守老年人众多,老年人缺乏家人和亲属提供的安全照顾,政府部门又无力提供有效帮助,长此以往安全隐患逐渐积累,给老年人晚年生活带来很大威胁。

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村老年人目前可以享受的养老服务种类很少,养老服务覆盖面很窄。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普遍面临着投资不足、服务水平不高、老年人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一方面,现有政策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在土地使用、登记管理、税收减免等方面还缺乏较为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导致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差异较大;另一方面,现有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设施不健全、专业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并且城乡和地区之间养老服务机构差异较大,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化发展。此外,现有养老服务方式以西方化的养老方式为主,本土化的养老服务创新仍然不足,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再者,传统“养儿防老”等观念根深蒂固,对于通过社区和机构养老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绪,影响养老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与执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农村低保、新农合等政策申请手续繁琐,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等情况,而大病救助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覆盖范围仍然有限,新农保的执行标准地区间差异很大,尤其是贫困地区政府财力不足,能够为贫困老年人提供的社会保障还很有限。并且大部分老年人对现有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很多应该享受低保、新农合的老年人无法按照规定获得保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诸多偏差也降低了老年人对政策的满意度。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相关政策仍然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执行机制仍然有待改进和创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