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03月17日15:5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诚信建设 城市综合体 保税港区 科学发展观 节水型社会建设 补偿比例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债务 政府投资项目

——2014年1月12日在德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德州市市长 杨宜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3年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市政府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主基调,紧紧围绕既定目标,科学运筹谋划,大胆探索创新,积极推进落实,全面完成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抓转调促升级,增总量上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0亿元,同比增长1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0亿元,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0亿元,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增长2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50元,分别增长10%和1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产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7.9%,提高4.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个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20亿元,7个县(市、区)主体四税收入增幅超过25%,5个县(市、区)提前完成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总产达到166.5亿斤,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农机作业率均居全省前列。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利税848亿元、利润487亿元,分别增长14%、16%和16%;实施技改项目620个,完成投资450亿元,增长20%。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亿元,增长13.3%;欧乐堡梦幻城、四女寺景区、黄河故道温泉度假村、渤海金山文化城等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加快建设。

(二)产业发展后劲增强。招商引资纵深推进,组织开展百日会战,深入对接央企强企,成功举办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合作恳谈会,组团赴美国、香港、台湾等地招商,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台湾中部科学园缔结姊妹园区,全市签约项目759个,美国威讯半导体、联孚新能源汽车、沈阳机床产业园、济铁物流园等542个重大招商项目开工建设。培大扶强有序展开,重点培植的60家骨干企业、55家科技成长型企业加速扩张,有1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3家过100亿元。鑫华润、格瑞德、齿轮公司等8家企业启动退城入园建设,永锋、恒源、金能、景津等骨干企业和奇威特、百多安、迈特力重机等科技成长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0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9亿元,华鲁恒升、桦超化工、玲珑轮胎、力驰科技、和胜电器等54个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形成一批新的财源基础。科技驱动能力增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4%。金融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成功举办第三届资本交易大会,引进设立民生银行、青岛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63家,新增贷款335亿元,新增间接上市和挂牌企业26家,直接融资202亿元;采用多元化融资手段,市本级筹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5亿元,确保了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三)城乡建设成效明显。中心城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实施6大类68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208亿元。“两河四岸”滨河路基本建成,形成了纵贯城市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新建改造水、气、热管网174公里,增强了城市保障能力。红星美凯龙、万达广场、唐人中心、蓝天百脑汇、绿城长河等城市综合体建设进度加快,袁桥、沙王、项目东区北部和南部等已开工大社区完成投资36亿元。城市数字化管控、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县(市)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公共建设项目,产业园区扩容提质,城区面貌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拉动作用更加突出;12个示范镇启动建设项目135个,完成投资8.5亿元。“两区同建”稳步实施,新建续建规模以上农村社区314个,建设1000亩以上农业产业园区373个,被国家农发行列为支持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试验列入省部重点支持地区。大路网建设顺利推进,德大、邯济铁路和济乐、德商高速加快实施,石济客运专线开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新增4个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大绿化工程成果丰硕,集中力量实施城市高标准景观绿化和乡村大面积生态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33%,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大水网构建成效明显,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和大屯水库向城区供水工程竣工,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双水源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整建制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地级市;完成德惠新河清淤治理,5条主要河流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城乡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河迎查扎实开展,开工建设了污水处理、污泥处置、人工湿地等一批重点工程;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加大对燃煤企业、建筑工地等重点污染点源的治理力度,启动“黄标车”淘汰工作;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线20条、设备895台(套),完成省下达的单位GDP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

(四)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全年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65.6亿元,增长13.8%,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1.9%。民生实事完成年度任务,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教育全面发展,开工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项目150个,新建改造幼儿园330所,补充教师2110人,实施德州学院东扩和德州二中规范化改造项目,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工作扎实开展,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推进医疗服务标准化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174家医疗机构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全面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大病患者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由65%提高到85%。人口计生部门免费为15.9万人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积极促进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7.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受益群众人数大幅增加,社保基金突破60亿元大关,社保待遇平均增长20.2%;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增加养老金200元,实现“九连涨”;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提高到每人每月332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五保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和3500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5966套,基本建成11932套,更多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市博物馆、档案馆新馆、德州大剧院全面启用,圆满完成“十艺节”承办任务;京杭大运河德州段通过世界遗产组织现场评估。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国际自行车邀请赛、肥仔艇大赛等一批国家级赛事。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有效,信访案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同步提升。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警务社区六进”成为全省典型。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助残、慈善、红十字会等社会事业持续发展,防震减灾、应急管理、司法仲裁、外事侨务、人防、史志、打私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重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调整招商引资、企业培植等重大导向性政策,制定重点工程专项规划和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布局指导性意见。加强政府规范化管理,修订完善了《市政府工作规则》,对规划建设、土地管理、财政预算、投资评审等重大事项,优化制度设计,严格程序要求,政府运行更加规范。大力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09项,下放34项,保留88项,精简幅度达到68%。强化市政务服务中心职能,办理服务事项150万件,审批材料、环节和时间压减三分之一。规范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项目483件、成交金额154亿元。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764件,办结率100%。“12345”市民热线受理有效诉求56.9万件,综合办结率99.1%,办理结果回访满意率87.5%。认真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工作不断强化,保持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为了更好地履职尽责,不负重托,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超前谋划,增强工作前瞻性。坚持用长远眼光看待问题,以战略思维谋划工作,准确研判发展趋势,利用好政策,防控好风险,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继承创新,增强工作连续性。围绕既定部署,大胆创新方法,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重点工作有序推进、任务目标全面完成。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一线落实,增强工作实效性。推行一线工作法,大力倡导一线办公,既抓任务部署、又抓过程管控,既重结果、又看过程,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完善制度,增强工作规范性。按规矩办事,按程序运作,使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全力推进政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各位代表,德州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进取、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德部队官兵,向中央、省驻德单位,向关心支持德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发展新要求、群众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龙头企业拉动力弱,整体效益水平不够高;环境资源约束压力越来越大,集约发展、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供给总量和空间布局,与城乡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政府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各层面执行力和服务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2014年总体安排和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根据上级要求和市委决策部署,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积极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力突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生态建设五大重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幸福德州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增长6%,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13%,城镇化率达到4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09‰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上述目标是根据中央和省里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质量效益导向、远近目标衔接、科学跨越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经过反复论证和审慎决策确定的,既积极稳妥,又留有余地。实现这些目标,德州有优势、有基础、有条件。“一圈一带”、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五大战略带来的政策红利,高铁优势和生态科技城形成的平台效应,以及招商引资、抓大培强积累的坚实工作基础,都是德州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希望所在。利用好这些条件,办好德州的事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重点把握四条原则:一是产业发展突出导向性。根据我市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及未来趋势,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论证,提出重点培植十大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兴战略产业集群,以及商贸科技金融、文化体育旅游两大现代服务业集群。在整体布局上,加强规划引领,高水平编制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集中建设30多个重点产业基地。在发展模式上,突出抓好专业园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三大载体,力促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在推进路径上,坚持非均衡配置资源,集中有限要素集约投放,推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率先崛起。二是城乡建设把握阶段性。中心城区经过近几年的大投入、大建设,拉框架、打基础阶段基本完成,今后的发展重点将全面转向强配套、提功能,以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引导老城区有机疏散、新城区协调发展,快速提升承载力、影响力,建设鲁西北、冀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以扩大城市规模和经济容量为目标,重点增强经济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人口吸纳力。乡镇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就业、就学、就医条件,逐步健全“四供两排”保障体系,建设一批有产业特色、有完备功能、有历史记忆的美丽城镇。农村社区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不断健全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群众逐步过上现代化生活。三是民生事业注重持续性。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突破薄弱环节,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根据需要与可能,分清轻重缓急,实行多元化投入,普惠政策全覆盖,困难特例兜住底,织好社会救助安全网。四是改革创新体现统领性。坚持以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顶层设计,把握节奏路径,正确、准确、协调、有序推进改革,确保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引导发展方向,增强发展活力。重点是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应该办的,要办实办成办好;该由市场机制运作的,政府不包办,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政府自身改革要体现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理念,推行权力清单,降低行政成本,实现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