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月6日在宣城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长 韩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克服诸多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五年并进”、“五城同创”为抓手,立足“干”、突出“抢”、抓好“实”,稳中求进、有效作为,实现了经济稳健增长、社会稳定和谐、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初步预测,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同比增长11.5%左右。财政收入157.8亿元,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0亿元,增长1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280亿元,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970亿元,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增长14.5%左右。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0元,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10350元,增长14.5%左右。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
过去的一年,受宏观环境的影响,我市经济指标增幅有所回落,但总体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好于去年位次的态势,绝大部分指标实现了争先进位。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五个年”活动,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年”深入开展。全市新签项目900个,其中与央企合作项目16个、知名民企合作项目82个。亿元以上项目到位省外资金590亿元,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增长20%。加强市本级招商力量,项目质量稳步提高。全市新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46个、10亿元以上15个。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数占比达4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新签项目单体平均规模1.5亿元,创历史新高。“项目推进年”有力有效。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45个,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均超过预定目标。列入省“861”项目184个,投资完成率、开工率、竣工率均居全省前列。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514个。累计争取中央和省项目补助资金超8亿元、国外贷款2.4亿美元,其中全国唯一的宣城开发区1.5亿美元世行贷款示范项目启动实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宣城电厂二期、南漪湖风电场一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工业突破年”成效明显。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2户,总数达1091户,分别居全省第3和第5位;实现销售产值1450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突破300户。五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62%和16%,分别提高1.8和2.1个百分点。钢铁、铜加工产值占比较“十一五”末下降15个百分点。工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完成投资500亿元,增长24%。494个项目列入省工业投资导向计划。53个亿元以上项目投产。中鼎发动机和郎溪中讯通电子产业园、广德慈兴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淘汰关闭落后产能企业44家,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计划。“城市建设年”稳步推进。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及彩金湖生态新区、环南漪湖区域总体规划编制,新编、续编和增编规划183项,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实现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控规全覆盖。市本级续建和新建项目117个,完成投资152.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及公共项目投资66亿元。续建、新建道路36条,竣工通车9条。宣中新校区建成使用。宛陵湖西湖景区基本建成。期盼多年的图书馆、规划馆、体育馆全面开工建设,主体工程接近完工。合工大宣城校区二期、北门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宣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楼和国家宣纸及文房用品质检中心、市国防训练基地、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彩金湖生态新区建设揭开大幕。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镇化率达48%以上。“交通建设会战年”高速起步。完成建设投资逾72亿元,超过“十一五”交通投资总和。新增高速公路46公里、一级公路61公里,改善国省道180公里、县乡道200公里,公路路况水平由全省靠后进入前五位。宣宁高速、宣狸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宁绩、宁千高速建设加快,宣南铜高速全面复工,溧广高速、宣泾线等一级公路和郎溪、宁国客运枢纽站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任务超额完成。芜申运河宣州段完工,郎溪定埠段进展顺利。合福铁路宣城段站前工程基本完成,26座隧道顺利贯通,三县车站站房建设全面启动。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芜湖至宣城段开工建设。要素保障不断强化。加强政银企对接,分别与省进出口银行、国开行、徽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银行业新增贷款12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新增贷存比位居全省第一。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资扩股1.7亿元。市国投公司15亿元公司债获得批准。6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或托管。江南化工短期融资券成功发行。努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批准用地面积居全省前列。新建成标准化厂房突破150万平方米。创建国土资源执法和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工作取得成效。加强供需对接、校企对接,缓解企业用工困难。
(二)扎实推进“五城”同创,城乡魅力进一步增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显著。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着力点,组织实施“七整治一提升”专项工作,市区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城市文明形象彰显。完成城市道路“白改黑”7条,改造老旧小区230个,清淤截污河道7条,治理背街后巷和主次干道186条,整治集贸市场和菜市场21个,整治小餐饮1158家,新增和改建垃圾中转站7个,机械化清扫率提高15个百分点。市区89台燃煤锅炉改造基本完成。大力整治二手车市场,皖东南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投入使用。强化社会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开放部分单位停车场。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入选中国好人榜7人、安徽好人榜13人,评选宣城好人106人。国家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步伐加快。宁国和绩溪成为全国生态县,泾县入选“中国绿色发展十强县”,郎溪、广德、泾县、旌德创建国家生态县已报环保部,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12个。实行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和高污染排放机动车区域限行。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取得成效。市区新建城市公园3个,建设和提升6条绿带,新增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建成园林式单位、小区108家。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城镇10个、村庄26个。新造林18.8万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80.5公里。美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扎实开展10条示范带建设,顺利完成35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任务,整治中心村、自然村223个。绩溪龙川村入选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农村垃圾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95个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试点,42个乡镇、177个村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7万户。城乡水利、电力、通信建设继续加强。水阳江开卡工程主体完工。双桥联圩宋墩排涝站试运行。完成青弋江灌区溪口闸、郎溪中斗闸改造和双桥联圩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工程。关庙水库开工建设。6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完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12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顺利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全面展开。电网建设投入7亿元,居全省第5位。建成投产220千伏郎溪梅丰变等5项输变电工程,历经十年的110千伏市区中心变电站建成投运。广德500千伏变电站取得核准。加强“智慧城市”基础网络建设,3G网络实现全覆盖。
(三)扎实推进转型创新,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规划编制完成。第六届中国(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并荣获“美丽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文化艺术节”称号。新创4A级景区2家、四星级宾馆3家。敬亭山风景区建设管理持续加强。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创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9家。泾县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郎溪入选中国“十大休闲小城”。国内外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8%和15%。宣纸文化产业园入选全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8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文房四宝产业园建成开园。金融体系继续完善,全面完成农商银行改制,新增金融机构和网点8家。商贸市场持续繁荣,“五位一体”便民服务体系和“新网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国购广场全面开业。淘宝网宣城馆、宁国馆成功上线。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具下乡”试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家,总数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发展家庭农场612个,郎溪家庭农场发展方式成为全国五种模式之一。宣州、广德被评为全省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省级6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场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20%。新建良种茶园1.6万亩。烟叶、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3万亩和10万亩。泾县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宣州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认真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收购粮食12万吨。新建市区保障性蔬菜基地1000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首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5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12个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5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6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43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7.6%。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家。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新组建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85件,增长30.8%。在全省率先出台《质量发展纲要》。主导、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省地方标准30项。3户企业获得省质量奖。新增省著名商标26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个、安徽名牌产品15个。园区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宁国开发区成功升格国家级。宣城、广德开发区成为全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宣州、郎溪、广德开发区扩区获批。宣州、宁国开发区获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广德开发区获批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港口生态工业园区跻身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双桥物流园区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民营经济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新注册私营企业2843户、个体工商户15150户。9家企业进入全省民企百强。新增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6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产业集群专业镇5个。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宣城成为全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广德成为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县。在全省率先试行地票交易制度,率先开展森林保险试点。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郎溪、广德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宁国试行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
(四)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发展合力进一步增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1%;投入28.2亿元,完成省定33项民生工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城镇新增就业5.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5%。超额完成五项社会保险年度任务。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1319套,基本建成10675套,竣工7193套,建设进度位居全省前列。市本级开工建设安置房8251套,竣工3703套。商品住房价格基本稳定。市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使用。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4所。马山生态陵园殡仪馆主体工程完工。文教卫体事业发展加快。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新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9处。泾县黄田古村落整体保护成为全国文物维修保护样板示范工程。绩溪仁里村、宁国胡乐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全省最大的县级博物馆——绩溪博物馆落成开馆。210所义务教育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基本实现。宣城职教联盟成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疾病防控、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宣城中心医院被批准为三级综合医院。成功举办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人口计生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出生人口性别比等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慈善福利事业迈出新步伐。统计、民族宗教、物价、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地方志、扶贫开发、防震减灾、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继续加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推进社区“三化”建设,城市社区全部实现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立市行政调解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六五”普法、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进一步强化。郎溪、绩溪被评为全省司法所建设示范县。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开始实施。积极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等活动,一批信访积案得到化解。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打非治违”行动,关闭非煤矿山25座,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下降35.2%。6个县市成为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地质灾害防治进一步加强。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不断提升,连续三届荣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驻宣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抗灾救灾、服务地方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扎实推进自身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依法行政。修订出台市政府工作规则,坚持市政府全体会、常务会、市长工作例会和规委会、土委会、重点项目评委会等制度,促进民主科学决策。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办理人代会议案和人大代表建议64件、政协委员提案和建议182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开通宣城政务微博,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和网络政民互动常态化。优化政务服务。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73.1%,办理时限缩短65.2%。民主考评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继续深化,行政效能和政务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配套出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三进三解三推动”和“进百家企业、解千个难题”等活动。完善推进机制。加强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分层分级调度、项目督查考核、联点共建等制度,实行制表上墙、挂图作战。健全征迁拆违工作机制,全面推开征迁拆违工作。强化应急处置。及时出台保龙头、保企业、保重点的政策措施,有效缓解了禽流感疫情冲击,促进了家禽业稳定发展。快速应对、有效抗击两次洪涝灾害,扎实推进灾民生活安置、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发动、科学应对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旱灾,有力保障了群众生活生产。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三十条规定”,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三公经费”下降18.2%。强化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监管,对497个政府投资项目实行预算审核和决算审计,节约资金3亿元。市招投标中心荣获“全国建筑市场与招投标行业先进单位”称号。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宣部队、武警和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宣城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投资意愿下降,部分指标和项目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落后、“大、优、高”项目缺乏等问题在转方式、调结构中进一步凸显;市本级总量不大、辐射力不强的状况依然存在;资源环境、生产要素约束偏紧,污染治理难度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和债务压力加大,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有待更好地解决;影响和谐稳定发展的因素仍然不少;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四风”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找准症结所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早日化解。
二、2014年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宏观政策将趋于稳定,经济升级、转型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经济增长将在适度区间运行。我市加入南京都市圈后,对接长三角更为直接紧密,皖江城市带等战略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面对国际国内经济调整升级、增长换档调速的新态势,我们要认清仍可作为的宏观大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奋发有为,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弘扬改革创新主旋律,把握“好为标准,快字当先”工作要求和“11331”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六年并进、六城同创”活动,确保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建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确保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
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项目提质提效年”和“招商合作年”为抓手,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项目提质提效。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市场动向,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等领域,深入谋划和引进实施一批“大、优、高”项目,力求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盘子”。落实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预期亩均税收等要求,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坚持重点项目分级分类调度和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等制度,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确保列入省“861”项目数增长10%以上,投资计划完成比率居全省前列;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00个,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
不断提高招商合作水平。创新招商理念,优化招商方式,紧盯国内外500强、全球跨国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港澳台等地区经贸交流,深化与央企和知名民企合作。优化、完善专业招商机构和招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市场化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与全民招商的有效结合。强化信息摸排、跟踪、反馈和处置,制定“一对一”招商方案,开展“点对点”招商,确保重要信息不放过、重大机遇不错过。力争引进重大项目50个以上,其中到位5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到位省外资金增长1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科学构建招商引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项目准入标准,完善项目评审制度,引导项目合理布局,加快符合要求项目的落地进度,提高资金到位率和产业集中度。
努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强化用地保障。坚持争取增量和盘活存量并重,力争报批建设用地规模不低于上年水平,进一步盘活批而未用和低效、闲置用地。加强标准化厂房建设和管理,着力提高使用效率。继续开展国土资源执法和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创建活动。全面推行地票交易制度。强力推进征迁工作,努力让土地等项目。强化融资保障。有效利用金融工具,大力推进政银企合作,做大做强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优化投放结构,力争新增贷款135亿元。加强企业上市、中小企业债券和股权、商标专用权质押等融资工作,发行市国投公司二期债券,力争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私募债发行有较大进展,3-5家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完成直接融资30亿元。
(二)以新型工业化和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扎实开展“工业突破年”活动。以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开发区为龙头,加大工业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突出装备制造、新材料和食品医药产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行差异化扶持政策。择优确定一批终端产品,强化产业增链、补链。培育壮大企业群体。实施重点企业培育“136151”计划,力争培育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户、超50亿元3户、超20亿元6户,力争100家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着力培育50户专精特新企业和100户成长型企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建设100户“智慧企业”、8户“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2个“智慧园区”。加强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创新创优开发区体制机制,激发发展动力。坚持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招商承接功能,促进要素、项目集中。加快推进宣城开发区世行贷款基础设施、中鼎发动机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新签项目100个、开工50个、竣工投产30个。研究增强开发区综合优势的措施办法,加快县市区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宣城、广德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扩大工业有效投入。确保工业投资增长18%。实施重点项目“三百”计划,新开工、投产、达产项目各100个。市工业投资公司进入实体运作。强化企业帮扶。继续实行市领导联系帮扶措施,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开通“96871”企业服务热线,建立“企业服务日制度”,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发挥宣城职教联盟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广“订单”模式,提高培训实效。开展与皖北等劳务输出地的对接,拓展劳动力来源。
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扎实开展“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年”活动,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增长18%。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文房四宝城市品牌提升、古建筑古遗址保护利用、休闲养生乡村旅游的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六个集聚区”。继续推进市本级旅游项目“6521”工程,启动敬亭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展金梅岭、太极洞、大桃花潭、宣酒文化博览园等景区5A创建工作。加快宣州昆山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郎溪中华茶博园、广德卢湖竹海休闲度假区、宁国青龙湾、绩溪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旌德东黄山国际灵芝养生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创新营销方式,开展全域一体化营销,打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城市形象品牌,创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推进文教创意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有项目进度,招商新入驻一批项目。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修订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区、城市特色街区和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物流公路港。推进双桥物流园区健康发展,完善道路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羽绒产业园、农机市场等项目,加强错位引导,合理引入新项目。全面启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推进菜市场、农贸市场的新建和改造。加强“新网工程”建设,改造提升日用消费品、农资等六大经营服务网络体系。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引进2家以上金融机构,力争宣州、广德村镇银行开业,推进旌德村镇银行组建。促进农商行加快发展。提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水平。加强金融生态县创建。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壮大淘宝网宣城馆、宁国馆等主体,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实体商贸、物流配送相融合的电商产业集聚园区。举行首届工业品暨消费品展示展销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健康养老、信息服务等产业。
壮大提升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出台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争创1-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家以上,争创省级示范社7家。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0家、市级100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新增流转面积18万亩。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30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积极开展“三品”认证,争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个以上。健全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市检验检测中心建成运行。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推进农超、农批对接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重点培育畜禽、蔬菜、水产、林特产品等优势产业基地。实施茶产业提升计划,新改建茶园2万亩,建成标准化茶园1万亩以上,重点培育2-3户省级茶叶龙头企业。新增烟叶种植面积3万亩,力争收购总量突破50万担。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成示范点10个。推进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建设。新建1000亩市区保障性蔬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