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03月14日14:1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城市综合体 农家店 农机专业 农机大户 湖商 历史文化游 科学发展观 风险防控 农村饮水安全

二、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扎实做好2014年各项工作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是推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增长格局深度调整;全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全省经济增势强劲,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更加巩固,正处于大有作为的快速发展期;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综合实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后发优势开始显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必将在亳州大地释放出巨大的发展红利。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市委对经济形势的新判断,紧密结合实际,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奋力开创亳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为基调,以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四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倾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建设活力亳州、美丽亳州、幸福亳州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进展。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国企改革方向,有序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合并、做大做强。完善古井集团、市建投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企业功能定位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巩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三清”成果,在三县一区全面推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2000户,新增私营企业2400家。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年内实现市县级部门预决算公开。把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做好债务风险防控和化解工作。理顺市区财政收支征管体制,严禁收入混库。继续做好“营改增”扩围试点,清理规范市县税收优惠政策。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确保利辛、涡阳农商行和涡阳、谯城村镇银行上半年挂牌。积极发展保险、证券、融资租赁、典当公司等金融和类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市县融资平台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谋划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加快企业上市培育,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新三板”和安徽省中小企业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

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工矿废弃地复垦”、“人地挂钩”、“农村宅基地”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创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承接落实好中央和省下放的审批事项,积极推进市级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切实做好工商登记“先照后证”工作。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责整合,1月底前完成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年底前完成卫生与人口计生机构整合。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加大对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的监管力度。

抓好社会事业改革。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聘、职称评定、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推行药品阳光集中配送新模式。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及时落实完善生育政策。

(二)以加快转型升级为重点,拓展开发开放新空间。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的新要求,着力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对外开放工作。

实施项目建设转型升级工程。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围绕重点产业、重要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三个重点,落实领导包保、分类调度和月度通报制度,努力扩大有效投入。全年新开工超亿元项目100个以上,建成超亿元项目50个以上;新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400个,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加快济祁高速亳州段、307省道涡阳至蒙城段一级公路、202省道改造建设,推进商杭高铁、亳州机场、引淮济亳、涡河航道疏浚、涡北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谋划争取贯穿皖北、连接中原经济区的城际铁路项目。

实施招商引资转型升级工程。把招商引资提质提效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事,更加注重招大引强,更加注重招才引智,坚决摒弃拼政策、拼资源、拼土地的做法,坚决防止引进落后产能和污染项目。密切关注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前沿动态,充分利用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产业招商、借会招商等有效方式,着力拓展与央企、省企、知名民企合作空间,力争在重点发展产业、重大社会事业、重要基础设施等领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严格执行“六库合一”制度,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项目成功率。全年引进超亿元项目100个以上,其中工业项目60个以上;利用市外内资同比增长20%以上。

实施园区建设转型升级工程。加快机制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挖掘潜力、激发活力,优化功能布局,推动产城一体,提升产业承接规模、质量和集中度。加大5个省级开发区内涵提升力度,加快亳芜现代产业园扩区步伐,积极推进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现代中药、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继续抓好标准化厂房建设,探索企业进退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园区投入产出效益。

实施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工程。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统筹做好外贸、外经、外资等各项工作。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4.7亿美元。抓好进出口企业孵化工作,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0家。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贷款,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以上。全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力求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三)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促进发展方式新转变。

突出工业强市战略,启动实施“1615培育提升计划”,聚焦重点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以此牵引经济整体发展。

聚焦发展重点产业。紧紧围绕现代中药千亿元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园区,全力推进科创健康产业城、九洲方圆药业、太安堂药业、修正药业、广药集团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实现医药制造业产值170亿元。改造提升白酒、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煤电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古井配套产业园、五得利面粉等项目建设,力争板集2×100万千瓦坑口电厂形成实物投资量。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强力推动汽车农机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江淮安驰、联滔电子、奇瑞重工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北汽集团现代农业装备生产、江淮汽车零部件供应巢项目。重点支持100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培育发展100户规模以下的成长型企业,加快建设100个重大工业项目,确保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均增长20%以上。完成发明专利申请700件;新增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18件。古井集团和浩翔农牧院士工作站力争年内挂牌成立。

加大实体经济政策支持力度。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落实和完善稳定经济增长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突出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等问题。建立扩大信贷投放激励机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支持,确保全年新增贷款高于上年。

(四)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关键,探索城镇化发展新路径。

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力争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优化城镇发展布局。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按照城市在田园之上、田园在城市之中的理念,突出清水、绿树和文化三大特色,着力打造“田园城市”。制定完善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突出解决好“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土地怎么用、城镇怎么管”四大问题,重点解决已进城常住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突出组团式发展,促进中心城区与三县县城共同发展,三县县城与中心集镇融合发展,美丽小镇与美好乡村协调发展。以建设美丽小镇为重点,每个县区每年选择2—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按照微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坚持严守底线、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率。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我们将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部署,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今年,在市中心城区安排建设项目247个、总投资87.4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83个、投资56.6亿元,新建项目64个、投资30.8亿元。突出抓好10项重点工程:1.加快保障性住房和安置还原房建设。2.实施城区水系治理和公园建设工程。3.实施新区路网完善和高速公路出入口改造工程。4.实施老城区基础设施完善工程。5.开工建设涡河人民大桥工程。6.开工建设市文化馆、职工之家等文化工程。7.开工建设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城市建设档案馆和体育馆,启动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前期工作。8.实施市人民医院二期、市养老服务中心和流浪乞讨人员安置中心建设工程。9.建设国家中药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0.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同时,加快数字城管和城区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市客运西站和公交港湾建设,优化公交运行线路,新增一批公交车、出租车,加强停车场位建设,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推进城市管理机制创新。健全城市管理组织体系,落实网格化责任机制,建立常态化投入机制,严格制度化奖惩机制,推进管护作业市场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抓好市容市貌综合治理,落实城市环境卫生责任制,规范户外广告和建筑垃圾、渣土运输管理,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建设。进一步抓好城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巩固治理非法客运三轮车工作成果,坚决打击电动四轮车和“黑出租”非法营运行为。

(五)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前提,实现“三农”工作新跃升。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继续抓好“吨粮市”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粮食整建制高产创建和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提升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粮食总产稳定在450万吨以上、蔬菜面积达到195万亩。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力争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8%。加快构建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2个,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支持农业保险提标扩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力争年内家庭农场发展到1000家,新增69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800家,新增各级示范社160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100家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力争亿元以上企业超过80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市级以上产业化示范区产值超过260亿元。支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承包作业和一条龙作业,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以上。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完成西淝河、漳河、洺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及7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大力实施“5588”行动计划,更新改造小型泵站25座、总装机容量1380千瓦,新建和加固小型水闸48座,改造中型灌区2处,扩挖塘坝2192处,整治中小河沟607条,修复和新建机井8587眼;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受益区8万亩。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40座,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和示范村8个。

全面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围绕“凡土必绿、凡地必净、凡水必清、凡村必洁”的目标,在全市14736个村庄、89个集镇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年清理垃圾20万吨以上,清理河道4000公里以上,垃圾收集点达到5万个。

切实抓好美好乡村建设。建立农村规划管理新机制,提升农村建设水平,逐步改变千村一面、千户一貌的状况。推进28个重点示范村建设,完善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实施各类建设项目420个,总投资6.3亿元。在示范村建设中,要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切实做到宜建则建、宜改则改。

(六)以扩大消费需求为带动,实现第三产业新突破。

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认真落实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年内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70家。

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万达城市广场、大唐国际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构建标志性城市商业集聚圈。扶持引导九州通、九洲方圆等专业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区域性中药材物流中心。支持发展邮政快递业,构建以快件分拨中心为核心的快递园区。着力促进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业态发展,年内争取建成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所。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办好2014年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30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发展总部经济,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中介服务业。

努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农商对接”活动,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20家、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20家。启动市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和改造工程,重点推进板桥口、涡北还原小区等菜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健身等相关领域互动发展。积极推动信息网络消费,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继续抓好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净化消费环境。

加速发展现代旅游业。围绕建设新皖北旅游中心的目标,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优势,推动历史文化游与现代科技游相结合、休闲娱乐游与养生保健游相结合,促进文化旅游业与中药产业、白酒产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今年,重点加快木兰魔幻大世界、中华药都养生园、蒙城竹海湾生态旅游度假村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A级景区、星级农家乐,全年力争创建3A级以上景区2家、3星级以上农家乐5家、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3家。

(七)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推进文化建设新发展。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充分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全面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切实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扎实做好“中国好人”、“安徽好人”、“亳州好人”评选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工作。大力宣传亳州精神,凝聚全市人民热爱亳州、发展亳州的精神力量。加强对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营造昂扬向上、和谐奋进的社会氛围。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阅读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推进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繁荣文化市场。充分发挥老庄文化、中医药文化、酒文化等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扩大对外宣传和交流,不断提升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以实现生态文明为目标,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

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让亳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全民节能,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大企业技改力度,组织实施重点企业节能改造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

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落实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保今年我市PM10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1%以上。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完成市区空气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工程,每个县至少建成1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全面治理市区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等重点污染源,今明两年全面取缔城区燃煤锅炉,确保主要污染物持续均衡削减。凡主要污染物或重金属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管理,做好秸秆转化利用工作。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市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继续推进农业源污染减排工程建设,完成60家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污染治理任务。

全面提升城乡绿化水平。继续加快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在市中心城区启动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推进三县创建森林县城,抓好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创建工作。切实抓好年度植树造林,以增加冬季绿色、力争四季有彩为目标,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5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85万亩,建设绿色长廊590公里,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18.5%。

扎实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将“三线三边”环境整治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工作重点,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建立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度。市财政设立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做到奖优罚劣。

(九)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社会建设,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共创和谐幸福新生活。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把保就业作为稳增长的底线,一手抓援企稳岗,一手抓创业带就业,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就业和创业培训力度,推进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6万人。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扎实做好民生工程各项工作,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在上年的基础上,今年将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再提高10%和15%以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10%以上。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新增床位1500张,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65%以上。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水平。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行,完善建设、分配、管理、退出机制,完成全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加强价格监督机制建设,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